《时雨》作者:宋 陆游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 – 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心怀壮志,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却因主和派排挤,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其诗作题材广泛,涵盖爱国、田园、爱情等多个领域。爱国诗慷慨激昂,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收复失地的决心;田园诗清新自然,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陆游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留存诗作九千余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古诗原文
《时雨》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三、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创作于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期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陆游虽有满腔爱国热情,却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乡村生活,在田园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芒种时节,正是农忙之际,陆游目睹乡村百姓辛勤劳作、丰收在望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既有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流露出自己在闲居生活中的复杂心境。
四、诗词翻译
适时的雨水赶上了芒种节气,田野里到处都在忙着插秧。家家户户吃着香喷喷的麦饭,处处都能听到悠扬的采菱歌声。我这老头子如今成了懒惰的农夫,整天都躺在竹床上消磨时光。头发稀疏短少,懒得梳理,却喜爱这一场雨带来的清凉。庭院里的树木发出奇妙的声音,架上的藤蔓散发着幽幽的香气。黄莺的羽毛被雨水打湿,也不肯离去,仿佛在劝我喝上一杯酒。如今幸好天下太平无事,四海之内都在从事农桑生产。乡野老人本就不贫穷,他们击壤而歌,歌颂着太平盛世,就像虞舜、唐尧的时代一样。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芒种时节乡村图景。开篇“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点明时令和农事活动,展现出乡村的繁忙景象。“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百姓丰收后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接着诗人自嘲“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以幽默的笔触写出自己闲居的状态。“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通过描写自己的外貌和对雨凉的喜爱,进一步刻画了闲适的心境。中间四句“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从听觉、嗅觉、视觉等多个角度,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黄莺仿佛通人性,劝诗人饮酒,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最后“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将田园风光与诗人情感完美融合。
六、诗词深度解读
- 芒种农忙与乡村生机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开篇便点明了芒种这一重要节气。“时雨”二字,强调了雨水对农事的重要性,芒种时节,雨水充沛,正是插秧的好时机。“四野皆插秧”描绘出一幅广阔的乡村农忙画卷,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人们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插秧工作,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景象不仅体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热爱,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陆游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同时,也暗示了国家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实现繁荣稳定。 - 丰收喜悦与生活情趣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从饮食和歌声两个方面,进一步展现了乡村丰收后的喜悦景象。“麦饭美”说明麦子丰收,百姓能够享受到丰盛的食物;“菱歌长”则描绘了采菱女在水中欢快歌唱的情景,歌声悠扬,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反映了精神生活的愉悦。在陆游的笔下,乡村生活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劳作,而是充满了诗意和美好。这种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也反映出陆游在闲居生活中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他在官场中历经挫折,而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 闲居自嘲与心境转变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诗人以自嘲的口吻,称自己成了“惰农”,整天都躺在竹床上消磨时光。这与前面描绘的乡村农忙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闲居的状态。然而,这种自嘲并非真正的自我贬低,而是一种对现实无奈的调侃。陆游一生壮志未酬,晚年闲居,心中难免会有失落和感慨。但他并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通过描写自己稀疏短少的头发和对雨凉的喜爱,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境。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享受着这份宁静和清凉,心境逐渐从仕途的失意中转变过来。 - 自然之景与心灵慰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诗人描绘了庭院中的自然景色。庭院里的树木发出奇妙的声音,架上的藤蔓散发着幽幽的香气,黄莺的羽毛被雨水打湿,却不肯离去,仿佛在劝诗人喝上一杯酒。这些自然景象不仅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更给诗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在自然中,诗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和忧愁。黄莺的“劝酒”之举,更是充满了诗意和情趣,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亲和与温暖。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也让他在闲居生活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 太平盛世与理想追求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诗人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幸无事”说明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没有战乱和灾荒,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际海皆农桑”描绘了天下百姓都在从事农桑生产的景象,体现了农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定。“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乡野老人并不贫穷,他们击壤而歌,歌颂着太平盛世,就像虞舜、唐尧的时代一样。虞舜、唐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他们统治的时代被视为太平盛世。陆游在这里用“击壤歌虞唐”来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国家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期望。尽管他一生未能实现收复失地的理想,但他依然希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 田园情怀与爱国精神的交织
陆游的这首《时雨》,表面上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但实际上蕴含着他深厚的爱国精神。田园生活只是他在仕途失意后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他的内心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在田园中,他看到了百姓的勤劳和生活的美好,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鼓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这种田园情怀与爱国精神的交织,使陆游的田园诗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价值。他不仅仅是一个田园诗人,更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伟大诗人。 - 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时雨》这首诗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优美生动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后世许多诗人在创作田园诗时,都受到了陆游的影响,借鉴了他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激励着人们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陆游的《时雨》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田园诗。通过对芒种时节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百姓的丰收喜悦和诗人的闲适心境。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深厚的爱国精神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陆游的诗歌创作和他所处的时代,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当今社会中追求美好的生活,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