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作者:宋 陆游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家国。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坚守抗金复国的理想。其诗作题材广泛,涵盖爱国情怀、田园生活、人生感悟等,风格沉郁顿挫又兼具豪放洒脱,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二、古诗原文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三、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收复失地遥遥无期。陆游一生渴望北伐中原,却屡遭排挤打压,壮志难酬。他来到龙兴寺,此地曾是杜甫寓居之所。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同样饱经战乱之苦,心系国家命运。陆游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与杜甫相似的遭遇,感慨于国家兴衰、个人命运,于是写下此诗,借凭吊杜甫抒发内心的爱国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悲愤。
四、诗词翻译
中原大地在仓促间失去了往日的太平,战火与胡人的尘烟蔓延到了两京(长安和洛阳)。跟随皇帝逃难的老臣(杜甫)流落万里之遥,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来到此地,只能聆听江水的声音。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慨与强烈的爱国情怀。开篇“中原草草失承平”,一个“草草”生动描绘出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统治的仓促与混乱,国家迅速陷入战乱,曾经的太平盛世一去不返。“戍火胡尘到两京”进一步渲染战乱的残酷,战火与胡人的尘烟弥漫至两京,展现出战争的破坏力与国家的危难。后两句聚焦杜甫,“扈跸老臣身万里”,杜甫作为跟随皇帝逃难的老臣,流落万里之外,其颠沛流离之苦跃然纸上。“天寒来此听江声”,在寒冷的天气里,杜甫只能聆听江声,这一画面孤独而凄凉,既写出杜甫的落寞,也暗示了陆游自身相似的处境,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六、诗词深度解读
从历史维度看,此诗跨越时空,将安史之乱与南宋偏安进行呼应。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南宋在靖康之难后偏安江南,同样面临着北方政权的威胁。陆游以杜甫的经历为切入点,揭示了历史兴衰的规律,即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来之不易,一旦遭遇战乱,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通过描写杜甫在战乱中的遭遇,警示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积极抗金,收复失地,否则将重蹈唐朝的覆辙。
从情感层面分析,诗中蕴含着陆游对杜甫的深切同情与敬仰。杜甫一生心系国家,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忧国忧民。陆游在杜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同样渴望为国家效力,却壮志难酬。“天寒来此听江声”一句,不仅描绘出杜甫的孤独凄凉,也反映出陆游内心的孤寂与无奈。他在凭吊杜甫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共鸣,借杜甫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从艺术手法上,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与对比衬托的手法。“天寒来此听江声”,以寒冷的天气和江声为背景,烘托出杜甫的孤独与凄凉,同时也暗示了陆游内心的悲凉。诗中还通过对比,将唐朝的盛世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进行对比,将杜甫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流落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此外,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短短几句便勾勒出宏大的历史画面与深沉的情感世界,体现了陆游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准。
总之,《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与强烈爱国情感的佳作。它不仅是对杜甫的凭吊,更是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体现,在南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