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归梦寄吴樯》作者:宋 陆游
第一部分:《南乡子·归梦寄吴樯》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生逢北宋灭亡之际,自幼目睹国家动荡、百姓流离,立志抗金复国。其诗作题材广泛,涵盖爱国情怀、田园风光、羁旅愁思等,风格或豪放激昂,或清新自然,尤以爱国诗篇最为人称道,如《示儿》《书愤》等,情感真挚,充满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陆游七十六岁,当时他从四川东归,途经湖北武昌。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罢官,虽心怀抗金复国大志,却始终未能实现抱负。此次东归,他历经多年漂泊,身心俱疲。在归途中,面对江河山川,回忆往昔,感慨岁月流逝、人生无常,同时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人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等诸多情感交织,遂写下这首词,抒发内心的复杂思绪。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我的归乡之梦寄托在回吴地的船桅上,沿着水路驿站、江河行程,前路漫长。想象着船到芳洲初次系缆时,正是夕阳西下,在烟雾缭绕、树木参差不齐的地方,我辨认出那是武昌城。
我两鬓愁白,添了新的白发,曾经我穿着朝服,身上还染着御前的香气。如今重回故乡,旧日的朋友大多已不在,心中满是凄凉。我甚至害怕他乡的生活反而比故乡更让我感到自在。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这首词以归乡之梦为线索,将旅途见闻、人生感慨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上阕描绘归途景象,“归梦寄吴樯”点明主题,“水驿江程去路长”写出行程遥远,为下文情感抒发做铺垫。“想见芳洲初系缆”三句,通过想象船到武昌系缆时的情景,以“斜阳”“烟树参差”勾勒出一幅朦胧凄美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惆怅的氛围。
下阕着重抒发内心感慨,“愁鬓点新霜”描绘出词人因岁月流逝、人生坎坷而两鬓斑白的形象,“曾是朝衣染御香”回忆往昔的仕途经历,更增添了如今的落寞。“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直接抒发回到故乡后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结尾“却恐他乡胜故乡”一句,看似矛盾,实则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眷恋,又有因故乡人事变迁而产生的陌生感与恐惧感,情感真挚动人,令人回味无穷。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从意象运用来看,词中“吴樯”“水驿”“江程”“芳洲”“斜阳”“烟树”等意象,共同构建出一幅充满漂泊感的旅途画卷。“吴樯”象征着归乡的希望与方向,却也暗示着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水驿”“江程”强调行程的遥远与不确定性,为全词奠定了漂泊无依的基调。“芳洲”“斜阳”“烟树”描绘出一幅暮色中的江景图,既具有画面感,又蕴含着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在情感表达上,词人将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首先是思乡之情,贯穿全词始终。从开篇的“归梦寄吴樯”到结尾对故乡的复杂情感,都体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然而,这种思乡之情并非单纯的喜悦与期待,而是夹杂着对故乡人事变迁的担忧与恐惧。其次是对人生的感慨,“愁鬓点新霜”反映出词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悲哀,“曾是朝衣染御香”则回忆起往昔的仕途经历,曾经的荣耀与如今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人生的沧桑感。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故乡本应是心灵的归宿,但当词人历经沧桑后回到故乡,却发现旧日的朋友大多已不在,这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而结尾“却恐他乡胜故乡”更是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一句看似违背常理,实则蕴含着词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他既渴望回到故乡寻找心灵的慰藉,又害怕故乡的陌生与凄凉让他无法承受,甚至觉得他乡的生活反而比故乡更让他感到自在。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词人内心深处对故乡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虚实结合。上阕中“想见芳洲初系缆”三句为虚写,词人通过想象描绘出船到武昌系缆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朦胧凄美的氛围。而下阕则多为实写,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感慨与情感。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同时,词的语言质朴自然,却又不失韵味,如“愁鬓点新霜”“却恐他乡胜故乡”等语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将词人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涵、独特的意象运用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陆游词中的经典之作,让读者在品味词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波澜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