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辗转多地任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但始终豁达乐观,其文学成就极高,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代表,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列“宋四家”之首,绘画亦自成一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满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与热爱。
二、古诗原文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重阳节。当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虽身处地方官任上,但此前仕途坎坷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向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契机,苏轼在此节再度用前韵创作此词,或许是在与友人的唱和中,借重阳之景,表达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试图摆脱传统悲秋情绪,以豁达超脱的心境面对世事变迁。
四、诗词翻译
不必为秋天而悲伤,今年我身体康健,还能参加这盛大的重阳宴会。无论是江边的村庄还是海边的平地,都应把它看作如梦幻泡影般的虚幻之景。
还遥想当年汉武帝在横汾的盛大场景,那时兰草与菊花竞相开放,交相辉映。可如今,载着帝王的楼船早已远去,天空中白云纷飞缭乱,只留下年年往来的大雁徒增感慨。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别具一格,打破了传统重阳词悲秋叹老的套路。上阕开篇“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直抒胸臆,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否定悲秋情绪,强调自身康健还能享受重阳宴会,展现出乐观豁达的心境。“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将眼前景象视为虚幻之景,体现出一种对世事无常的通透认知,不被外物所扰。下阕由眼前之景转入历史追思,“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描绘出汉武帝横汾大典的盛大场面,兰菊相映,繁华一时。然而“楼船远,白云飞乱”,繁华已逝,只余白云纷飞,形成鲜明对比。最后“空有年年雁”,以年年往来的大雁,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但整体基调并非消沉,而是在沧桑中透着一种豁达。
六、诗词深度解读
- 对传统悲秋的超越: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是一个常见主题,文人墨客常借秋景抒发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等感慨。但苏轼在词中明确表示“不用悲秋”,这种态度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却始终能保持乐观豁达,他明白秋天的萧瑟只是自然规律,不应成为束缚人情感的枷锁。他以自身康健且能享受重阳之乐为切入点,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不必被季节的变化左右情绪,应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 虚幻观的体现:“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一句,将现实中的江村海甸等景象比作“空花”,即虚幻不实之物。这体现了苏轼的佛教思想影响,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苏轼以这种视角看待世界,表明他对世事无常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无论是眼前的自然风光,还是人生的荣辱得失,都如梦幻泡影,不必过于执着。这种虚幻观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让他能够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保持平和的心态。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下阕中,苏轼由眼前的重阳之景联想到汉武帝的横汾大典。“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描绘出当年盛大而繁华的场景,兰菊争艳,象征着那个时代的辉煌。然而,“楼船远,白云飞乱”,繁华已如过眼云烟,楼船远去,只留下白云纷飞,一片荒凉。这种今昔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苏轼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当下的繁华也终将消逝。但结尾“空有年年雁”,年年往来的大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却依然按时归来,这又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表明尽管人事无常,但自然规律永恒,生活仍在继续。
- 豁达心境的升华:整首词虽然涉及到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思考,但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相反,他在词中展现出的豁达心境贯穿始终。他以一种超脱的姿态看待秋天的萧瑟、世事的无常,不被过去的辉煌或现在的困境所束缚。这种豁达心境不仅源于他的人生经历,更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他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过于在意目的地,而应享受沿途的风景。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以词为载体,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时,保持豁达的心态,勇敢前行。
苏轼的《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和豁达的心境,成为重阳词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