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 《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约792),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家族世代为官,文学人才辈出。他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后步入仕途,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今传有十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等。
第二部分 古诗原文
《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
佳期不可失,终愿枉衡门。
南陌人犹度,西林日未昏。
庭前空倚杖,花里独留樽。
莫道无来驾,知君有短辕。
第三部分 写作背景
此诗是韦应物应卢嵩之邀而作。卢嵩是韦应物的友人,他在书信中称因日暮无马而不能前来赴约。韦应物收到书信后,便以诗作答,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来访的期待。当时韦应物可能正身处闲居或任上,生活相对宁静,对友情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部分 诗词翻译
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我愿意前往横门(或指卢嵩的住处)赴约。虽然此时南陌上仍有行人过往,但西林(西边的树林)中的天色还未昏暗。我在庭前空自倚杖等待,花丛中独自留着酒樽。不要说没有马车前来接我,我知道你(卢嵩)有短辕车(指轻便的小车)可以前来。
第五部分 诗词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来访的期待。首联“佳期不可失,终愿枉衡门”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即使对方因故不能前来,自己也愿意前往赴约。这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颔联“南陌人犹度,西林日未昏”则通过描写周围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南陌上的行人、西林中的天色,都成为了诗人等待友人到来的背景,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内心的期盼。
颈联“庭前空倚杖,花里独留樽”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等待友人的具体情景。庭前空倚杖,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期盼;花里独留樽,则暗示了诗人已经为友人的到来准备好了酒宴,只待友人的到来。
尾联“莫道无来驾,知君有短辕”则是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诗人告诉友人,不要因为没有马车前来接你而放弃前来赴约,因为我知道你(卢嵩)有短辕车可以前来。这种对友人的理解和信任,进一步加深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整首诗情感真挚动人,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韦应物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将这份友情和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部分 诗词深度解读
《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不仅是韦应物对友人卢嵩的一次简单回应,更是他内心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韦应物的诗歌风格、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友情、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这首诗以友情为主线,贯穿始终。韦应物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来访的期待。这种期待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聚,更是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韦应物深知友情的珍贵,因此他愿意放下一切,前往赴约,即使对方因故不能前来,他也依然保持着对友情的坚定信念。
其次,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韦应物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自然景象来营造诗歌的氛围和意境。南陌上的行人、西林中的天色、庭前的倚杖、花丛中的酒樽……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画面。这些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诗人所处的环境描写,更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韦应物成功地将自己的期待、孤独和期盼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者,从诗歌的语言和风格来看,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在这首诗中,他依然保持着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图。这种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加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韦应物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这种热爱和追求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关注,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最后,这首诗还体现了韦应物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深知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因此更加珍惜与友人之间的每一次相聚和每一次交流。在诗中,他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来访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
综上所述,《期卢嵩·枉书称日暮无马不赴·以诗答》不仅是韦应物对友人的一次简单回应,更是他内心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韦应物的诗歌风格、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友情、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感悟。这首诗以其真挚动人的情感、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丰富的内涵,成为了韦应物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