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早年豪放不羁,后经历安史之乱,开始潜心读书,诗作风格逐渐转变为冲淡闲远。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孟浩然等齐名。他的五言诗成就尤高,被誉为“五言长城”。《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便是韦应物在仕途不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

相逢且对酒,相问欲何如。
数岁犹卑吏,家人笑著书。
告归应未得,荣宦又知疏。
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是韦应物在任洛阳丞期间所作。当时,韦应物仕途不顺,长期担任低级官吏,心中充满无奈与苦闷。一日,他偶遇前来洛阳的长安故友田少府,两人相谈甚欢,共饮美酒。田少府询问韦应物近况如何,韦应物感慨万千,遂作此诗以答。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仕途不顺、渴望归隐田园的无奈与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与你相遇共饮美酒,你问我心中有何所求。多年来我仍是小吏,家人都嘲笑我埋头著书无用。想要辞官归隐却未能如愿,仕途荣耀我亦知难以亲近。每日看着春草生长,心中只空留对旧居的思念。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五言诗。首联“相逢且对酒,相问欲何如”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遇饮酒的场景,通过问答形式引出诗人的内心诉求。颔联“数岁犹卑吏,家人笑著书”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仕途不顺、多年未得升迁的无奈,以及家人对其埋头著书的不解与嘲笑。颈联“告归应未得,荣宦又知疏”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想要辞官归隐却未能如愿的苦闷,以及他对仕途荣耀的淡泊与疏离。尾联“日日生春草,空令忆旧居”则以春草生长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以及对旧居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而动人。韦应物通过描绘自己与友人的相遇、对话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和深深思念,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更是一幅深刻描绘诗人内心世界和人生境遇的画卷。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韦应物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仕途、友情和田园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先,从诗中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仕途的无奈与淡泊。他多年担任低级官吏,未能得到升迁,心中充满苦闷与挣扎。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抱怨,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仕途的荣辱得失。他深知仕途的艰辛与复杂,也明白自己难以在其中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他选择了以著书立说为乐,以田园生活为寄托,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淡泊与疏离。

其次,诗中流露出韦应物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他与田少府在长安时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多年未见,但心中的思念之情却从未减淡。当他们再次相遇时,那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通过饮酒对话,他们分享了彼此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种深厚的友情和思念之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再者,诗中表达了韦应物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长期担任低级官吏,身心疲惫不堪。每当看到春草生长、万物复苏的景象时,他心中便涌起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他渴望能够辞官归隐,回到那片熟悉而宁静的田园之中,享受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宁静。这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

此外,诗中还蕴含了韦应物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和独特见解。他深知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和挫折,也明白每个人的人生境遇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仕途不顺而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要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对《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的深入解读,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才华。他善于运用简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艺术效果。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才华,使韦应物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任洛阳丞·答前长安田少府问》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五言诗。它不仅展现了韦应物对仕途的无奈与淡泊、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还蕴含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和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韦应物的思想情感、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仕途、友情和田园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韦应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才华,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史的深远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