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寄诸弟》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闲居寄诸弟》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曾任洛阳丞、鄠县令等职,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风恬淡高远,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田园山水和隐逸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他的诗作深受后人喜爱,对唐代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闲居寄诸弟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闲居寄诸弟》是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期间所作。当时,他远离故乡长安,独自在滁州任职,深感孤独与寂寞。白露时节,秋风萧瑟,庭院中的秋草渐生,更添几分凄清之感。此情此景,触动了韦应物对远在长安的亲人,尤其是弟弟们的深深思念。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闲居寄诸弟》,以表达对弟弟们的深切挂念。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白露时节,庭院中的秋草已经生长起来,这让我更加思念远在故乡的弟弟们。整日闲居在高斋之中,无所事事,只能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以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闲居寄诸弟》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思乡怀人之作。首句“秋草生庭白露时”,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点明了时节和地点,同时营造了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为全诗的思乡怀人情感定下了基调。秋草、白露,这些典型的秋日景象,不仅描绘了眼前的自然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
次句“故园诸弟益相思”,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远在故乡的弟弟们的深切思念。一个“益”字,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的日益加深,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
三、四两句“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整日闲居在高斋之中,无所事事,只能以题诗来排遣寂寞与思念。芭蕉叶上题诗,既表现了诗人的才情与雅趣,也传达出他孤独、无奈的心情。这里的“独”字,用得极为传神,既表现了诗人独自题诗的情景,也暗含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远在故乡的弟弟们的深切思念。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闲居寄诸弟》不仅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佳作。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韦应物对亲人、对自由生活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思考。
首先,从诗的情感层面来看,《闲居寄诸弟》充满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不仅源于诗人远离故乡的孤独与寂寞,更源于他对亲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在诗人笔下,秋草、白露、芭蕉叶等自然景象,都成为了触发他思念之情的媒介。这些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秋日思乡图。
其次,从诗的人生哲理层面来看,《闲居寄诸弟》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闲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诗人看来,闲居并非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而是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他通过题诗来排遣寂寞与思念,也通过题诗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抗争。
再者,从诗的艺术特色层面来看,《闲居寄诸弟》具有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特点。诗人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秋日的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芭蕉叶上独题诗”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才情与雅趣,也寓意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种艺术特色的运用,使得全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此外,《闲居寄诸弟》还体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田园诗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他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田园山水和隐逸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他的诗作不仅深受后人喜爱,也对唐代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韦应物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执着追求。
最后,从诗的历史价值层面来看,《闲居寄诸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韦应物作为一位田园诗人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官场生活、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首诗还以其真挚的情感、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审美观念。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