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池上》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字义博,唐代著名诗人,世称“韦苏州”。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曾任唐玄宗近侍,后历经仕途起伏,晚年寓居苏州,寄情山水,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恬淡高远,语言简洁朴素,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池上》便是其描绘自然美景、抒发闲适情怀的佳作之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池上》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创作于韦应物寓居苏州期间,具体年份虽不可考,但从诗中描绘的情景来看,应是夏日里一个宁静而悠闲的午后。韦应物在池边漫步时,偶然目睹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心中涌起一股童趣与闲适之情,遂提笔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闲适态度的向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划过水面,浮萍被荡开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池上》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首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以“小娃”和“小艇”为画面主体,勾勒出一个天真活泼、充满童趣的小孩形象。他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孩子的顽皮与好奇,也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次句“不解藏踪迹”,进一步揭示了小孩的天真无邪。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划过水面,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让人感受到小孩内心的纯净与透明。
整首诗以小孩的偷采白莲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一幅充满童趣和闲适情怀的画面。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正是韦应物晚年寓居苏州、寄情山水时所追求的心境。
此外,《池上》这首诗还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的恬淡高远、语言简洁朴素的特点。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而是以最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传达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也更加深入人心。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池上》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韦应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风格,以及他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选择来看,韦应物巧妙地运用了“小娃”、“小艇”、“白莲”和“浮萍”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充满童趣和闲适情怀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小娃”和“小艇”象征着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白莲”则象征着纯洁无瑕、高雅脱俗的品质;“浮萍”则象征着生活的波动和无常。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广阔,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次,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看,韦应物在《池上》中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通过描绘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同时,他也通过小孩的“不解藏踪迹”,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坦然和接受。在他看来,生活就像那条被小船划开的水线一样,虽然会有波动和无常,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纯净和透明的心,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正是韦应物晚年寓居苏州、寄情山水时所追求的心境。
再者,从诗歌的哲理内涵来看,《池上》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描绘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揭示了人性的本真和纯净。在小孩的世界里,没有虚伪和欺诈,只有纯真和好奇。他们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因为他们内心纯净无瑕、没有杂念。这种本真和纯净的人性,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失的。韦应物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纯净和透明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此外,《池上》这首诗还体现了韦应物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在他看来,自然和人生都是充满变化和无常的。然而,正是这种变化和无常,才使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他通过描绘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展现了自然和人生的美好和乐趣。同时,他也通过小孩的“不解藏踪迹”,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坦然和接受。在他看来,无论自然和人生如何变化无常,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和坦然的心,去欣赏它们的美好和奇妙。
进一步地,从诗歌的审美价值来看,《池上》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广阔、情感真挚热烈、意蕴丰富深刻。这些特点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也使得它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池上》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韦应物的内心世界和创作风格,以及他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享受,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