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作者: 唐 高适
第一部分:《燕歌行·并序》作者简介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早年家贫潦倒,但才情出众,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甚密。他的诗作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雄浑悲壮,情感深沉真挚,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生活的真实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适的《燕歌行·并序》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盛唐边塞诗中的杰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燕歌行·并序》是高适根据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一位从边塞归来的将士所创作的《燕歌行》而作的和诗。当时,唐朝东北边境战事频繁,将领无能,士兵苦战,高适对此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敬仰,还深刻揭露了边塞将领的骄横无能,讽刺了朝廷的用人不当,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烟尘滚滚。汉家将领辞别家乡,前去征讨贼寇。男儿本应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天子也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战士在前线厮杀,生死未卜;而将军们却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时节,大漠上的草木已经枯萎,孤城落日,兵力稀少。将士们身受皇恩,却常常轻敌冒进,导致战事失利,未能解除关山之围。身披铁甲的征夫,守卫边疆已久,家中的妻子想必也在悲痛啼哭。少妇们在城南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们在蓟北边防,空自回头遥望家乡。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他们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至今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燕歌行·并序》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充满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敬仰,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深刻揭露与讽刺。
诗的开篇即点明主题,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描绘出边塞战事的紧张气氛,紧接着以“汉将辞家破残贼”展现出将士们的英勇与决绝。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展现了军队出征的浩大声势,与后文的战败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对边塞将领与士兵苦乐不均的深刻揭露。诗人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一对比鲜明的句子,揭示了将领的骄奢淫逸与士兵的艰苦奋战之间的巨大反差,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的深切同情与对将领的强烈不满。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战争环境的描绘,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以及“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结尾处,诗人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表达了对有勇有谋、体恤士卒的李将军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对现实中的无能将领进行了委婉的讽刺。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燕歌行·并序》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高适的文学追求、历史观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独特思考。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来看,《燕歌行·并序》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深刻揭露了边塞将领的骄横无能,讽刺了朝廷的用人不当,表达了诗人对士兵的深切同情与对将领的强烈不满。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高适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其次,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来看,《燕歌行·并序》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悲壮与苍凉色彩的边塞世界。诗人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以及“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等句子,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战士与将领苦乐不均的深刻揭露,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构建了鲜明的对比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
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从诗歌的哲理与人生感悟来解读《燕歌行·并序》。诗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有勇有谋、体恤士卒的李将军的怀念与敬仰,也隐含了诗人对理想将领的期望与呼唤。这种期望与呼唤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与命运多舛的感慨与无奈,如“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独特思考。
此外,《燕歌行·并序》还体现了高适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追求。他的诗作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雄浑悲壮,情感深沉真挚,注重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种创作风格不仅使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也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解读《燕歌行·并序》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历史地位与文学贡献。他的诗作不仅真实反映了唐代边塞战争生活的面貌,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他的文学追求与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燕歌行·并序》这首诗所反映的高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高适一生坎坷多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深刻哲理,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风貌。《燕歌行·并序》正是他这一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高适的内心世界与文学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那份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与敬仰,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深刻揭露与讽刺。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杰作之一,也是高适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