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牡丹花二首》作者: 唐 白居易
第一部分:《惜牡丹花二首》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创作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惜牡丹花二首
其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其二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惜牡丹花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作于白居易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当时他对院中盛开的牡丹花情有独钟。然而,花期易逝,当牡丹花逐渐凋零,白居易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惋惜与感慨,于是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惜牡丹花》。第二首诗则是白居易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所作,窦给事即窦易直,他在元和八年(813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这首诗同样表达了白居易对牡丹花的怜惜之情,以及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其一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其二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惜牡丹花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的怜惜之情,以及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第一首诗开篇即以“惆怅”二字领起,奠定了全诗淡淡忧伤的情调。诗人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这里,“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晚来唯有两枝残”却将语意一转,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也体现了诗人对牡丹花的爱惜之情。第三句“明朝风起应吹尽”再次转折,诗人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这种对花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诗人无力阻止花的衰败,只能在夜里起来秉火赏花,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最后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也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这首诗同样以“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诗人描绘了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的景象。这种景象让人感到无比惆怅,更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的牡丹花更是惨不忍睹。诗人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诗人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深厚怜爱之情。同时,这两首诗也寄寓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惜牡丹花二首》不仅是白居易对牡丹花的怜惜之作,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深刻流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
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两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牡丹花的深厚怜爱之情。牡丹花被誉为“国色天香”,是花中之王,其美丽和尊贵不言而喻。然而,在白居易的笔下,牡丹花却成了他怜惜的对象。无论是“惆怅阶前红牡丹”还是“寂寞萎红低向雨”,都透露出诗人对牡丹花的无尽怜惜。这种怜惜之情,不仅源于牡丹花本身的美丽和尊贵,更源于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在诗人看来,牡丹花的凋零就像青春的逝去,岁月的流逝,让人无法不感到惋惜和无奈。
其次,从哲理层面来看,这两首诗也寄寓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诗人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深刻认识。在《惜牡丹花二首》中,诗人不仅看到了牡丹花的凋零,更看到了自己青春的逝去和岁月的无情。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让诗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终将逝去,就像牡丹花一样,即使再美丽、再尊贵,也逃不过凋零的命运。这种对生命的无常和无奈的认识,让诗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这两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在诗人看来,人生就像一场短暂的旅行,充满了美好和遗憾。牡丹花的凋零就像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让人无法不感到惋惜和无奈。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沉沦和绝望,而是选择了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他通过惜花的行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让诗人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时,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和豁达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这两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在诗人看来,自然和生命都是神秘而伟大的存在,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牡丹花的凋零虽然让人感到惋惜和无奈,但也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诗人通过惜花的行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让诗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这两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深刻造诣。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在《惜牡丹花二首》中,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牡丹花的怜惜之情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种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深刻造诣,让诗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惜牡丹花二首》不仅是白居易对牡丹花的怜惜之作,更是他内心情感的深刻流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体现。这两首诗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和深刻造诣。同时,这两首诗也寄寓了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惜牡丹花二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