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作者: 唐 张籍
第一部分:《野老歌》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约767年—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而著称,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露社会矛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野老歌》便是他反映农民疾苦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野老歌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野老歌》创作于中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时代。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困难,对百姓的赋税征收日益加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张籍目睹了这一社会现实,深感同情与愤慨,于是写下了《野老歌》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由于庄稼长得稀疏,赋税又多,老翁辛苦劳作一年却连口粮都没有。他交上去的粮食被送入官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无奈之下,老翁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而从长江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野老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山农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农民的贫困生活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诗的开头两句,直接交代了老农的住处和贫苦生活。老农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几亩贫瘠的山田为生。这种生活状态本身就暗示了老农的艰辛与无奈。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农民被剥削的痛苦。庄稼长得稀疏,赋税又多,老农辛苦劳作一年却连口粮都没有。他交上去的粮食被送入官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这种剥削和浪费的行为,与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六句承上两句,进一步渲染老农生活境遇之苦。岁末时节,老农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空空如也。无奈之下,老农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橡实是一种栎树的果实,果仁有苦味,旧社会农村中贫苦人常作食物以充饥。但老农连这种苦涩的果实都要靠儿子去拾取,可见其生活之贫困与无奈。
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到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上。西江的富商船上载满了成百上千的珠宝,就连船上养的狗也长年吃肉。这种奢华的生活与老农的贫困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农民的贫困生活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统治阶级的强烈谴责。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野老歌》不仅是一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歌,更是一面映照社会现实的镜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唐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矛盾。
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中唐时期是一个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时代。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困难,对百姓的赋税征收日益加重。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张籍通过《野老歌》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其次,从诗歌内容来看,《野老歌》通过对比手法,将农民的贫困生活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和命运上。老农辛勤劳作一年却连口粮都没有,而富商大贾却过着奢华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进一步解读,《野老歌》还揭示了农民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社会的底层阶层,他们辛勤劳作却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统治阶级通过苛捐杂税等方式剥削农民,使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农的悲惨生活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
此外,《野老歌》还体现了张籍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露社会矛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野老歌》这首诗中,也贯穿在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
从艺术特色来看,《野老歌》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但却能够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统治阶级的强烈谴责。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使得《野老歌》成为了一首不朽的佳作。
最后,《野老歌》还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露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封建剥削制度,但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应该像张籍一样,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露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