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读书笔记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者: 唐 张籍

第一部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约767年—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著称,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作语言凝练,风格质朴自然,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比喻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张籍写给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一首诗。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一些藩镇高官为了扩张势力,常常拉拢、收买文人。李师道也不例外,他看中了张籍的才学,想要拉拢他为其助势。然而,张籍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拉拢不为所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以节妇自喻,委婉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拉拢。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一首富有深刻政治寓意的诗歌。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

首联“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直接点出李师道对诗人的拉拢之意。诗人以“妾”自喻,表明自己已有归属,即忠于朝廷,不愿为藩镇所用。

颔联“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表面上是说诗人对李师道的拉拢表示感激,并把明珠系在红罗短衫上。但实际上,这里的“明珠”象征着声名地位、富贵荣华,诗人此举意在表明自己虽然感激对方的厚爱,但并不会因此动心。

颈联“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进一步说明诗人的家世背景和对丈夫的忠诚。诗人以“高楼连苑起”形容自家的富贵气象,以“良人执戟明光里”说明丈夫的显赫地位。这两句既是对自己身份的肯定,也是对李师道拉拢的婉拒。

尾联“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全诗的高潮和点睛之笔。诗人先是对李师道的真心表示肯定,然后用“事夫誓拟同生死”来表明自己的决心。最后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作结,既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也委婉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拉拢。

全诗语言凝练,风格质朴自然,通过比喻手法,将诗人的政治立场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不仅是一首富有深刻政治寓意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示诗人高尚情操和坚定立场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张籍的政治立场和人格魅力。

首先,从政治寓意方面来看,这首诗是张籍对李师道拉拢的委婉拒绝。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一些藩镇高官为了扩张势力,常常拉拢、收买文人。李师道作为当时的藩镇之一,也不例外。然而,张籍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拉拢不为所动。他通过这首诗,以节妇自喻,委婉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拉拢,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其次,从人格魅力方面来看,这首诗展现了张籍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立场。在藩镇割据、政治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张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为权势所动,实属难能可贵。他通过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立场,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和尊重。

再次,从艺术手法方面来看,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诗人以“节妇”自喻,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格魅力巧妙地融入诗中,使得全诗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张籍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追求。他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社会意义,使得诗歌既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也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使得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

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诗人通过“节妇”的形象,表达了对忠诚和贞洁的赞美。他认为,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忠诚和贞洁都是最重要的品质。同时,他也通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之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哲理思考不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也使得全诗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一首富有深刻政治寓意、展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坚定立场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张籍的政治立场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