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作者: 唐 李贺
第一部分:《感春》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长吉,生于约公元790年,卒于约817年,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他是唐宗室后裔,但家道中落,家境贫寒。李贺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诗作以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瑰丽著称,被后世誉为“诗鬼”。李贺善于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抱负,其《感春》便是其抒发愁闷、感慨时事的佳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感春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感春》大约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李贺前往长安参加进士之试受挫,深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李贺眼中,春天却成了一片愁红惨绿的伤心物。他借春日之景抒发内心的愁闷与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天气变暖,但家境仍冷落萧条,白花齐开,却让我这北郭骚更加悲伤无聊。榆树叶薄如菜子钱,舞女的腰肢也似那袅袅柳枝般柔弱。张设帘幕迎接神燕的到来,却只见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送走伯劳鸟。拿起胡琴弹奏,今日的愁恨涌上心头,急切的乐声扑向那紫檀琴槽。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感春》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首联“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便以春日的温暖与家境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全诗愁闷的基调。诗人以“北郭骚”自比,表达了自己家境贫寒、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颔联“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日家中的萧条景象。榆树叶薄如菜子钱,暗示了家境的贫寒;舞女的腰肢似柳枝般柔弱,则暗喻了诗人自身的瘦弱与无助。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诗人的愁闷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则转而描绘春日的景象。张设帘幕迎接神燕的到来,却只见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送走伯劳鸟。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既写出了春日的生机,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尾联“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拿起胡琴弹奏,将满腔的愁恨化作急切的乐声,扑向那紫檀琴槽。这既是对诗人内心愁闷之情的直接抒发,也是对现实不公的强烈控诉。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闷与感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将内心的愁闷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感春》不仅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更是一幅深刻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画卷。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首先,从诗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来看,《感春》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以春日的温暖与家境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描绘春日家中的萧条景象和自身的瘦弱与无助,抒发了内心的愁闷与悲愤。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其次,从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感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来营造诗的意境。诗人以“北郭骚”自比,以榆树叶、柳枝、神燕、伯劳鸟等意象来描绘春日的景象,既写出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来强化诗的情感表达。例如,首联中的“日暖”与“萧条”的对比,既写出了春日的温暖,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尾联中的“胡琴”与“檀槽”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闷与无奈。
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唐代中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李贺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同时内心又充满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他借春日之景抒发内心的愁闷与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身的瘦弱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公的感慨。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哲理内涵。
此外,《感春》还透露出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待。虽然诗人身处困境,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他通过描绘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身的瘦弱与无助,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解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追求和对审美理想的执着坚守。李贺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对艺术创作有着独特的追求和深刻的理解。他善于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抱负,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来营造诗的意境。同时,他也对审美理想有着执着的坚守,他追求诗歌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之美,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这种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追求和对审美理想的执着坚守,使得李贺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感春》是一首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以及对人生、现实、艺术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