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作者: 唐 李贺
第一部分:《出城》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他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作想象丰富,风格奇特,常借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被誉为“诗鬼”。其诗歌语言瑰丽、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出城》便是他抒发内心苦闷与怀才不遇之情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出城》是李贺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应进士举失败后离京时所作。李贺本怀着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前往长安应试,却未能如愿以偿,反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满心失落与绝望中,他黯然神伤地离开京城,踏上了归途。途中,他目睹了凄凉的雪景,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出城》,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与无奈。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一片,虽然正值桂花盛开的深秋时节,但在大雪的覆盖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了自己的巢穴。我骑着瘦驴,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回到家乡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固然值得欣慰,但无法取得官印而归真是可悲。心爱的人儿当会忍着苦痛询问我的情况,只见镜中二人默默相对而泣。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出城》一诗以凄凉的雪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离京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深刻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首联“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以景寓情,既描绘了深秋雪景的凄凉,又暗喻了诗人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颔联“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上,孤单的身影倒映在灞水中,朔风劲吹,帽带低垂,更添了几分凄凉。
颈联“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抒发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固然值得欣慰,但无法取得官印而归却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尾联“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则通过对到家之后与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悲苦的心情。他想到妻子会忍着苦痛询问自己的情况,但两人只能默默相对而泣,这种无言的悲痛更加深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凄凉的雪景,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诗风清新自然、语言凝练生动,展现了李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出城》一诗不仅是对李贺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对中唐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命运的深刻揭示。李贺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压制和毁灭,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哀。
首先,从诗歌的主题来看,《出城》是一首抒发个人遭遇和怀才不遇之情的佳作。李贺通过描绘自己离京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深刻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与无奈。这种情感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对中唐时期知识分子普遍命运的深刻揭示。在那个时代,许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默默承受着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安排。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出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来营造凄凉的氛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首联中的“雪下桂花稀”和“啼乌被弹归”以景寓情,既描绘了深秋雪景的凄凉,又暗喻了诗人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颔联中的“关水乘驴影”和“秦风帽带垂”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这些意象和语言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进一步解读《出城》一诗,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社会现实和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李贺所处的时代是唐朝中期,这是一个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李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为仕途坎坷而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压制和毁灭,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哀。
此外,《出城》一诗还体现了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诗中的意象既生动又形象,充满了浪漫色彩。同时,李贺还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使得诗歌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使得李贺的诗歌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出城》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贺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自己离京归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无奈与悲哀。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思考不仅体现了李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追求。
综上所述,《出城》一诗是李贺抒发内心苦闷与怀才不遇之情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描绘了凄凉的雪景和诗人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还深刻揭示了中唐时期知识分子普遍的命运和社会现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贺的生平遭遇、思想情感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李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以及他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