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无可上人》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送无可上人》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早年为僧,名无本。元和六年(811)入长安,谒韩愈,识孟郊,不久归范阳。后还俗。长庆二年(822)应进士不第,居长安,生活困窘。文宗开成二年(837)被任为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县西)主簿,故世称“贾长江”。后迁普州(今四川岳安县)司仓参军,卒。贾岛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他的诗作题材狭小,多写个人穷愁苦寒的生活感受和荒僻琐细的自然景物,风格僻涩清奇。尤长五律,时有名旬,对晚唐五代及宋朝诗人有较大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无可上人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送无可上人》是贾岛在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左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贾岛因为诽谤朝廷而被贬为长江主簿,从此开始了他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僧人无可交往甚密,常有诗歌唱和。无可上人,本姓贾,是贾岛的堂弟,同为僧人,诗名与贾岛齐。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贾岛对堂弟的深厚情感,也透露出他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无可上人》是贾岛创作的一首赠别之作,全诗层次分明,语言清新质朴,情真意切。首联“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以雨后圭峰的美景开篇,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对象。颔联“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承上启下,通过具体事物描绘送别的情景,烘托出离别的氛围。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无可上人离寺后的孤独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禅的领悟。尾联“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幽冷奇峭。贾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圭峰的美景,将离别之情融入其中,使得全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对堂弟无可上人深深的留恋之情。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无可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赠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诗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等名句,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当时人们对佛教修行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贾岛与无可上人的离别场景,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士人阶层与佛教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首诗不仅是对无可上人个人修行生涯的记录,也是对唐代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在佛教文化中,《送无可上人》这首诗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以其对佛教修行的深刻描绘和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成为了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篇章。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佛教徒对修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传达了佛教关于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核心教义。通过贾岛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可上人对佛教的坚定信仰和修行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他的离去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追求,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创作精神。据贾岛自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是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结晶。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不仅使得这两句诗成为了千古绝唱,也为我们展示了贾岛作为诗人的执着和才华。
总的来说,《送无可上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和佛教文化中的瑰宝。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贾岛对堂弟的深厚情感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