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友人》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戏赠友人》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唐代著名诗人,自号“碣石山人”。他早年曾为僧,法名无本,后因作诗才华被韩愈赏识,还俗并参加科举,但终生未第。贾岛一生困顿,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以苦吟著称。他的诗歌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风格清奇僻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戏赠友人
唐 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戏赠友人》大约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时贾岛因诽谤朝廷被贬为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在这一时期,贾岛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如韩愈、孟郊等。在与友人的交往中,贾岛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对诗歌创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旨在向友人坦露心迹,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坚持。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若是一天不作诗,心灵就如同那断了源泉的废井一般干涸。笔砚好似那汲水的辘轳,吟咏就如同那汲水的绳索。清晨再次汲水时,依旧能得到清凉的井水。我把这份情感和体验写成诗,赠送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蕴含着许多辛酸和苦楚。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戏赠友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抒情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点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依赖,将不作诗比作心源干涸,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颔联“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通过比喻,将诗歌创作比作汲水的过程,进一步强调了诗歌创作对于诗人心灵的重要性。
颈联“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追求。尽管每天都要重复汲水的过程,但每次都能得到清凉的井水,这种坚持和收获的过程正是诗歌创作的魅力所在。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点明诗题,将这份情感和体验写成诗赠送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蕴含着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坚持,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坚持,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戏赠友人》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抒情诗,更是一首深刻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创作理念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贾岛的人生态度、创作理念以及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
首先,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看,贾岛在《戏赠友人》中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坚持。他将诗歌创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将其比作心源,一旦停止创作,心源就会干涸。这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坚持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贾岛看来,诗歌创作不仅是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是探索人生真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从创作理念的角度来看,贾岛在《戏赠友人》中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他将笔砚比作辘轳,吟咏比作縻绠,形象地描绘了诗歌创作的过程。这种比喻不仅富有创意和想象力,更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本质——即不断地汲取灵感、提炼思想、表达情感的过程。同时,贾岛还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坚持和勤奋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汲引和吟咏,才能得到清泠的诗意和深刻的感悟。这种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此外,《戏赠友人》还反映了贾岛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向往。在诗中,他将诗歌赠送给同怀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向往不仅体现了贾岛的人格魅力,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
最后,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戏赠友人》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抒情诗,更是一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文化佳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贾岛作为一位诗人的才华和魅力,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唐代诗歌的辉煌和繁荣。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启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断汲取灵感和智慧,用诗歌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