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兴化寺园亭》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题兴化寺园亭》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8月27日),字阆仙,一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称“诗奴”。他生于唐范阳(今北京西南),早年因生计无着而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因才华出众被文坛宗主韩愈赏识,鼓励其还俗并参加科举,但数次落第。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著有《长江集》。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题兴化寺园亭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题兴化寺园亭》写于唐朝晚期,当时权臣裴度在兴化里修建了一处园亭,这一工程涉及大量民居的拆迁,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贾岛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裴度的行为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讽刺权贵。贾岛在诗中通过“破却千家作一池”等词句,尖锐地批判了权贵为了个人享乐而践踏他人生活的行为,展现了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注。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毁坏无数人家的居住地只为了修建一个花池,
不种嘉木蔬果却只种华而不实的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题兴化寺园亭》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经典诗作,以尖锐的讽刺手法直指权贵的奢靡生活,折射出当时社会对民生的无视。全诗语言平实浅白,却蕴含着丰富的深意,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权贵行为的控诉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首句“破却千家作一池”直接点明了问题的核心,通过“千家”与“一池”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权贵为了个人享乐而践踏他人生活的无情与骄奢。一个“破”字更是力透纸背,写出了当权执政者的冷酷与残忍。
次句“不栽桃李种蔷薇”则进一步讽刺了权贵的奢靡与浅薄。桃李通常用来比喻普通而有益的事物,而蔷薇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花卉。诗人通过对比桃李与蔷薇,暗喻权贵之流只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奢侈,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后两句“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则通过描绘蔷薇花凋谢后满庭荆棘的景象,象征着权贵享乐之后留下的满目凋零与失落。诗人以此暗示权贵行为的后果必然是悲剧性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感慨。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题兴化寺园亭》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讽刺诗,也是贾岛诗歌艺术成就的体现。全诗巧而不华,素淡中寓深旨,通过家常语提炼出讥诮聚敛、讽嘲权贵的题旨。在艺术上,该诗展现了贾岛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
首先,从结构上看,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首句直接点题,次句进一步阐述,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景象来象征和暗示。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诗紧凑有力,主题鲜明。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贾岛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千家”与“一池”的对比,揭示了权贵与百姓之间的尖锐矛盾;“桃李”与“蔷薇”的对比,则暗喻了有价值与无价值、实用与浮华之间的对立。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蔷薇花落、荆棘满庭的景象,象征着权贵享乐之后留下的满目凋零与失落,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讽刺效果。
此外,贾岛在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家常语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全诗语言平实浅白、通俗易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讽刺力量,也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易于传诵。
从更深层次上看,《题兴化寺园亭》还反映了贾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贾岛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的时代。他通过这首诗不仅批判了权贵的奢靡与浅薄,更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在贾岛的诗作中是一以贯之的,也是其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题兴化寺园亭》也反映了贾岛对权力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权贵为了个人享乐而践踏他人生活的行为,揭示了权力与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和扭曲。这种思考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我们今天反思权力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题兴化寺园亭》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高度艺术成就的讽刺诗。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权贵行为的控诉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同时,它也反映了贾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权力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我们了解贾岛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今天反思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的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