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三首·其三》读书笔记

《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 唐 元稹

第一部分:《遣悲怀三首·其三》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元稹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的《遣悲怀三首》是为其早逝的妻子韦丛所作,情感深沉,感人至深,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弥补的愧疚之情。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的组诗,其中第三首尤为深情。韦丛出身名门,嫁与元稹时,元稹尚未显达,生活清贫。她勤俭持家,无怨无悔,却不幸英年早逝。元稹在丧妻之痛中,陆续写下这一系列悼亡诗,以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弥补的愧疚之情。这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也有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闲坐时我常常悲悼你,也常常自悲;人生百年在时间的长河里又算得了多久呢?像邓攸那样无子是命中注定,潘岳虽深情悼亡,却也是徒然浪费笔墨。即使死后合葬,地府冥冥有何指望;要想来世再结良缘,更是虚妄难期。我只有整夜不眠地睁着眼睛,以此作为报答你生前未曾舒展的眉头。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三》是元稹悼亡诗中的杰作,全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凄美动人。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接着,诗人通过“百年多是几多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和对亡妻早逝的悲痛。

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既是对古代文人命运的共鸣,也是对自己遭遇的映照。邓攸心地善良,却因战乱舍子保侄,终身无子,这既是命运的安排,也暗含了诗人无子的悲哀。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毫无意义,这既是诗人对潘岳的同情,也暗含了自己对亡妻的怀念和无法弥补的愧疚。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死后同穴和来世再续前缘的绝望。这种绝望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更是对亡妻深沉的怀念和无法弥补的愧疚之情的体现。

末句“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终夜常开眼”来报答亡妻“平生未展眉”,既是对亡妻生前忧愁的深切同情,也是对自己无法给予她幸福生活的愧疚之情的深刻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超越了个人的悲欢,触及了人类共有的对失去挚爱的哀痛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遣悲怀三首·其三》不仅是对亡妻的悼念之作,更是元稹自我反思与情感释放的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首先,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无法弥补的愧疚之情。元稹与韦丛的爱情故事在唐代文人间传为佳话,韦丛的早逝给元稹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自己的孤独、绝望和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展现了人类共有的对失去挚爱的哀痛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其次,从思想层面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生死的深刻思考。元稹通过引用邓攸、潘岳的典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死后同穴和来世再续前缘的绝望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认识。这种思想内涵使得全诗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此外,从艺术层面来看,《遣悲怀三首·其三》也是一首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诗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百年多是几多时”与“惟将终夜常开眼”的对比既突出了人生短暂的无奈又强调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同穴窅冥何所望”与“他生缘会更难期”的象征则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死的思考和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最后,从文化层面来看,《遣悲怀三首·其三》也是一首具有文化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这首诗还与元稹的其他悼亡诗如《离思五首》等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元稹悼亡诗作的独特风格和文化价值。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唐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启示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珍视情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