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
第一部分:《题西林壁》作者简介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三部分:诗歌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第四部分: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之作。当时,苏轼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而《题西林壁》便是其中之一。西林寺在庐山西麓,这首诗便是苏轼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
第五部分:诗歌赏析
《题西林壁》是一首写景诗,同时也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苏轼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第六部分:诗歌深度解读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前后的认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题西林壁》正是苏轼这种认识变化和心理成长的集中体现。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思想开放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变法持有一定的期待和支持态度。他认为变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善民生状况。然而,随着变法的深入实施,苏轼逐渐发现变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他认识到变法虽然初衷良好,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偏离了初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苏轼的这一认识变化,反映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在王安石变法之后,苏轼被贬谪黄州,这一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黄州期间,苏轼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人生哲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他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寻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认知领域。这种认知体系在《题西林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题西林壁》揭示了观察角度与认知结果之间的微妙关系。苏轼通过描绘庐山在不同角度和距离下呈现出的不同面貌,提醒人们在看待事物时应该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这种认知方式有助于我们克服认知偏见和局限性,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同时,《题西林壁》还强调了超越自我、摆脱主观成见的重要性。苏轼认为,只有当我们跳出自己的主观框架,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和审视周围的世界时,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此外,《题西林壁》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成长智慧。苏轼通过这句诗告诉人们,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被各种主观情感和偏见所束缚。这种“当局者迷”的现象在人际交往、社会现象分析乃至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屡见不鲜。因此,要想真正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我们必须学会超越自我、摆脱主观成见的束缚,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和审视周围的世界。这种成长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他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成长自己。
综上所述,《题西林壁》不仅是苏轼对庐山美景的生动描绘,更是他人生哲理和认知心理学的深刻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成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