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作者:宋 陆游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生于北宋末年,成长于国破家亡之际,一生矢志抗金复国,却屡遭主和派排挤,仕途坎坷。陆游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爱国诗篇著称,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其词作亦不乏佳作,多抒发壮志未酬之悲愤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卜算子·咏梅》便是其托物言志、借梅自喻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与不屈的精神。
二、古诗原文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写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期,正值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势力猖獗,抗金复国大业遥遥无期。陆游虽心系国家,却报国无门,内心充满孤寂与愤懑。在此背景下,他借梅花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高洁的品格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在驿站外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无人问津。已是黄昏时分,它独自愁苦,又遭遇风雨的侵袭。它本无意在春天争奇斗艳,却任凭群芳嫉妒。即便凋零成泥,被碾作尘土,它的香气依然如故。
五、诗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通过描绘梅花在恶劣环境中的孤独绽放与最终凋零,展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上阕“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梅花的孤寂处境,暗示了诗人自身在政治上的边缘化;“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则进一步渲染了梅花的愁苦与不幸,象征着诗人所面临的困境与磨难。下阕“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展现了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以及面对嫉妒的从容与豁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表达了梅花即便凋零,其香气依旧不散的坚韧与执着,象征着诗人即便身处逆境,仍坚守自我、不改其志的精神。
六、诗词深度解读
《卜算子·咏梅》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陆游人格精神的写照。全词以梅花为线索,贯穿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人生困境的坦然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 孤寂之境与自我认同
词开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以“驿外”“断桥”勾勒出荒凉偏僻的背景,梅花在此无人问津,独自绽放。这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孤寂的投射。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更是闲居山阴,远离政治中心。梅花之“寂寞”与“无主”,恰似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然而,这种孤寂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梅花虽无人赏识,却依然“开”,展现了诗人不随波逐流、不媚俗取宠的高洁品格。 - 风雨之苦与坚韧之志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黄昏时分,梅花本已愁苦,又遭遇风雨侵袭。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现象,更是人生困境的象征。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却屡遭主和派打压,政治上的风雨如晦,使他倍感压抑。然而,梅花在风雨中依然“独自愁”,而非屈服,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陆游虽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抗金复国的理想,其坚韧之志与梅花在风雨中的坚守不谋而合。 - 不争之态与高洁之品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无意在春天争奇斗艳,却引来群芳的嫉妒。这里的“群芳”可以理解为世俗的功名利禄与浮华喧嚣。陆游一生淡泊名利,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其高洁品格与梅花的“无意苦争春”相契合。他深知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认可,而在于内心的坚守。梅花不争春,却以其独特的芬芳与傲骨赢得了后世的敬仰;陆游不争名,却以其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星。 - 零落之境与永恒之香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凋零成泥,被碾作尘土,但其香气依然如故。这是对梅花生命价值的最高赞颂,也是对诗人精神追求的深刻揭示。陆游晚年虽闲居山阴,但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未消减。他深知,个人的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与理想可以永存。梅花的“香如故”象征着诗人精神的永恒,即使肉体消亡,其爱国情怀与高洁品格仍将流传后世。 - 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
《卜算子·咏梅》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深刻的主题,更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陆游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寄托于梅花,通过梅花的形象传达出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词中梅花的孤寂、坚韧、不争与永恒,既是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的精神写照。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欣赏梅花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人格力量与精神追求。
总之,《卜算子·咏梅》是陆游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它以梅花为媒介,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坚韧的意志与永恒的理想,激励着后世读者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