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其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二、古诗原文
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其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冬,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除夜,即农历除夕,本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然而苏轼却因公务在身,野宿于常州城外。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他远离家乡和亲人,孤独寂寞之情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两首诗,抒发自己在特殊时刻的复杂心境。
四、诗词翻译
其一
一路上听到行人的歌声和野外的哭声,都让人感到无比悲伤。远处的灯火和低低的星星渐渐变得微弱。
我因眼疾难以入眠,并非为了守岁,只因没有乡音相伴,苦苦思念着故乡。
厚厚的被子下双脚寒冷,才知霜气浓重;刚洗过头,感觉头发稀疏,头也轻飘飘的。
多谢这盏残灯不嫌弃我这个客人,让我在孤舟上能与它相伴一夜。
其二
南来已经三年,眼看着岁月匆匆流逝,真担心自己一生都要奔波在路上。
年纪大了,害怕看到新的历书;退休归乡后,打算像过去一样写桃符迎新年。
烟花绽放,已透露出春天的气息,然而霜雪却偏偏找上我这患病之人的胡须。
只愿用这穷困愁苦换取长久的健康,不辞最后饮用屠苏酒。
五、诗词赏析
其一:开篇“行歌野哭两堪悲”,以悲凉的氛围奠定全诗基调,行人的歌声与野外的哭声交织,渲染出一种凄凉之感。“远火低星渐向微”,描绘出夜晚的景象,远处的灯火和低低的星星逐渐微弱,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孤寂。“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点明自己因眼疾难以入眠并非为了守岁,而是没有乡音相伴,苦苦思念着故乡,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通过描写自己的身体感受,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凄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将残灯拟人化,感谢它不嫌弃自己这个客人,让自己在孤舟上能有一夜的陪伴,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其二:“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诗人感慨自己南来已三年,岁月匆匆,担心一生都要奔波在路上,流露出对仕途漂泊的无奈。“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看到新的历书,因为那意味着又一年过去;打算退休归乡后像过去一样写桃符迎新年,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烟花绽放象征着春天的气息,然而霜雪却偏偏找上自己这个患病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不幸。“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诗人以豁达的心态表示,只要能用穷愁换取长久的健康,哪怕最后才饮屠苏酒也无所谓,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
这两首诗深刻体现了苏轼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在除夜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远离家乡,野宿常州城外,周围的环境和氛围都让他倍感孤独。“行歌野哭两堪悲”描绘出旅途中的凄凉景象,行人的歌声和野外的哭声交织在一起,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悲伤。“乡音无伴苦思归”直接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没有乡音相伴,孤独感愈发强烈。在第二首诗中,“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表达了他对长期漂泊的无奈和担忧,害怕自己一生都要奔波在路上,无法回到故乡。这种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是苏轼在困境中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感体验,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多次流露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南来三见岁云徂”,“岁云徂”意味着岁月匆匆流逝,他南来已经三年,却依然漂泊在外,一事无成。“老去怕看新历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时光的流逝更加敏感,害怕看到新的历书,因为那代表着又一年过去,而自己却未能实现理想。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对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深刻认识。苏轼在诗中通过对时光的描写,提醒人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和思考。
(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身处困境,苏轼依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他将残灯拟人化,感谢它不嫌弃自己这个客人,让自己在孤舟上能有一夜的陪伴,这种对微小事物的感恩和珍惜,体现了他乐观的心态。“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诗人表示只要能用穷愁换取长久的健康,哪怕最后才饮屠苏酒也无所谓,这种豁达的心态让人敬佩。在困境中,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乐趣和希望。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在历经磨难后依然能够保持创作热情和生活勇气的重要原因。
(四)人生境遇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苏轼的人生境遇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这种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中,他通过对除夜野宿经历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他的豁达乐观也体现在诗歌中,使诗歌在悲伤的基调中又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人生境遇与诗歌创作的关联,使苏轼的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反映了他在不同境遇下的心态变化和精神追求。
(五)文化传统与诗歌意境的营造
苏轼的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运用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歌意境。在这两首诗中,“屠苏”“桃符”等意象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屠苏”是古代春节时饮用的药酒,有驱邪避瘟之意;“桃符”则是春节时挂在门上的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等神名,用来驱鬼辟邪。苏轼将这些传统意象融入诗歌中,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独特的意境。同时,他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自身感受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在除夜野宿时的孤独、凄凉和豁达。
(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等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激励着后世文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他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和创新,也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许多后世诗人在创作中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诗歌传统,使中国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繁荣。
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他在特殊境遇下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感悟。这两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