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文皆擅,尤以豪放词风著称,开创了宋词新境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多抒发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这首《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便是其赠人之作,展现了苏轼对音乐之美的敏锐捕捉与艺术才情的卓越展现。
二、古诗原文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辜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岭南期间,时任惠州太守的赵晦之(字明叔)家中有一善吹笛的侍儿,苏轼闻其技艺高超,遂作此词相赠。词中既表达了对侍儿笛艺的赞赏,也寄托了对友人赵晦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岭南之地,瘴疠横行,苏轼却能以艺术之美慰藉心灵,展现出其超脱世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诗词翻译
楚地山中的修竹如云,此竹非凡,秀出于千林之上。笛身半剪龙须,笛孔微涨如凤膺,笛身匀称如玉肌环绕。秋叶落尽淮南,雨过天晴于云梦泽,月明风轻。自蔡邕(中郎)逝去,桓伊远行,不知辜负了多少秋色。
闻说岭南太守后堂深处,有位绿珠般娇小的侍儿。她在绮窗下学习吹奏,梁州曲初奏,霓裳曲未终。笛声中含徵含宫,商音流转羽音,一声直上云霄。愿以此笛声为太守洗尽岭南的蛮风瘴雨,化作霜天晓色。
五、诗词赏析
苏轼此词以笛为媒,巧妙融合自然景象与音乐之美,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阕以楚山修竹起兴,比喻侍儿所持之笛的非凡材质,继而描绘笛声悠扬,仿佛能唤起秋色之美,又暗含对往昔音乐大家的怀念。下阕则转入对侍儿吹笛技艺的直接赞美,通过“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等句,生动展现了侍儿吹笛时的优雅姿态与高超技艺。末句“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苏轼自身精神境界的写照,表达了即便身处逆境,亦能以艺术之美净化心灵,迎接新生的豁达情怀。
六、诗词深度解读
- 意象运用与情感寄托:苏轼在词中巧妙运用了“楚山修竹”“龙须”“凤膺”等意象,既描绘了笛子的精美外观,也隐喻了侍儿吹笛技艺的高超与不凡。同时,通过“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寄托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而“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辜负、秋多少”一句,则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往昔音乐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当前音乐艺术传承的忧虑。
- 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苏轼在词中多次将笛声与自然景象相联系,如“一声云杪”,将笛声比作云霄之上的仙乐,既展现了笛声的高远与悠扬,也体现了音乐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这种将音乐融入自然、将情感寄托于景物的手法,是苏轼词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其艺术追求的体现。
- 人格精神的自我抒发: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此词虽为赠人之作,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苏轼自身的人格精神。如“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一句,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苏轼自身精神境界的写照。他希望通过音乐之美,洗尽世间的污浊与苦难,迎来一个清新、明朗的世界。这种超越个人得失、关注社会与人生的情怀,正是苏轼词作深受后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 文化意蕴与历史传承:苏轼在词中提及的蔡邕(中郎)、桓伊等历史人物,都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或与音乐有着深厚渊源的文化名人。通过引用这些历史典故,苏轼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词作内容,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厚的文化意蕴。同时,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传承意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将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领略到音乐之美与文化之韵。
综上所述,《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不仅是一首赞美吹笛侍儿技艺高超的佳作,更是苏轼人格精神与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入解读此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与人生哲学,感受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