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其三》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亦善画竹石枯木。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其作品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豁达情怀。
二、古诗原文
《纵笔三首·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州)。当时海南是荒僻之地,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苏轼在此地不仅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他并未被困境打倒,反而以一种超脱、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写下《纵笔三首》,此为其三,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儋州的生活状况与心境。
四、诗词翻译
北方的船只运不来粮食,米价贵如珍珠,我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吃饱喝足,过着萧条的生活了。明天东家知道是祭祀灶神的日子,肯定会用一只鸡和一斗酒来款待我。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生动地展现出苏轼在儋州的困苦生活与乐观心境。前两句“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通过“米如珠”的夸张比喻,形象地描绘出粮食短缺、物价高昂的状况,“半月无”的表述则强调了饥饿的持续时间,将生活的艰难刻画得入木三分。后两句“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笔锋一转,以一种期待、乐观的口吻,描绘出在困苦生活中即将到来的小确幸。即使生活艰难,苏轼依然能对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心怀期待,这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令人敬佩。整首诗以小见大,于平凡生活中见真章,尽显苏轼的人格魅力与文学造诣。
六、诗词深度解读
从更深层次来看,《纵笔三首·其三》不仅仅是苏轼对个人生活困境的简单记录,更是他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
在生活层面,诗中展现的困苦是苏轼被贬儋州生活的真实写照。儋州地处偏远,物资运输困难,粮食供应成为一大难题。“北船不到米如珠”一句,既是对当地经济状况的客观描述,也暗示了苏轼在政治上的失意与被边缘化的处境。他远离政治中心,如同被阻断了物资运输的“北船”,生活陷入困境。然而,苏轼并未因此而一味抱怨,他在困境中努力寻找生活的乐趣与希望。“醉饱萧条半月无”的“醉饱”虽是过去式,却反映出他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半月无”的表述虽有无奈,但也透露出他对这种艰难生活的坦然接受。
在情感层面,苏轼在诗中流露出对邻里情谊的珍视。“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东家的祭祀之礼成为苏轼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种简单的款待,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温暖。苏轼感受到了邻里的关怀,这种情感成为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苏轼对人性美好的坚信,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依然存在。
从哲学层面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苏轼的豁达超脱精神。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在儋州,他没有被艰苦的生活条件打倒,而是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困境。他将生活的苦难视为一种人生体验,在困境中寻找乐趣与意义。这种豁达超脱的精神,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自我的超越。他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对生活的热爱。即使身处困境,他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苏轼的《纵笔三首·其三》以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在儋州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与人生哲学。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豁达乐观精神的生动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追求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