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次韵少游》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他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极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位列“宋四家”之一;绘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其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旷达情怀。
二、古诗原文
《千秋岁·次韵少游》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
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当时,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因之前与旧党的一些关联,被视为旧党人物,遭到无情打击,被贬谪至英州(今广东英德),后又再贬至惠州。这首词便是他在被贬途中,次秦观《千秋岁》词韵而作。秦观此时同样仕途不顺,二人同病相怜,苏轼借和词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复杂心境,既有对仕途坎坷的悲愤,也有对自身操守的坚守。
四、诗词翻译
远在天涯海角,还未到年老之时,我却已被迫提前退隐。泪水夺眶而出,一片赤诚之心破碎。身上佩戴的苍玉佩叮当作响,官服上金黄色的腰带格外沉重。在万里之外,我遥望着与长安相对的斜阳。
路途遥远,谁又能说我们还会相见呢?罪责虽大,但上天或许能宽容。君王的命令虽重,可臣子的气节依然存在。新的恩宠或许还可期待,但旧日所学终究难以改变。我已心灰意冷,就乘着木筏到海上漂泊去吧。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上阕开篇“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直接点明自己被贬至偏远之地,且在未老之时就遭退隐,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珠泪溅,丹衷碎”,用形象的描写,将内心的痛苦具象化,让人感受到他遭受打击后的悲痛。“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通过描写自己身上的佩饰,暗示自己曾经的身份,如今却身处荒远,形成强烈反差。“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以景结情,在万里之外的斜阳中遥望长安,流露出对朝廷的眷恋与无奈。
下阕“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君命重,臣节在”,体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臣子气节的高尚品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表明自己虽期待新的恩宠,但绝不会改变自己的学识和操守。结尾“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仕途无望后的豁达与超脱。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情感内涵的多元性
- 仕途失意的悲愤
苏轼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屡遭贬谪。在这首词中,“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直接抒发了他被贬至偏远之地的愤懑。他本应在朝堂之上施展才华,却因政治斗争而被放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珠泪溅,丹衷碎”更是将这种悲愤之情推向高潮,泪水与破碎的赤诚之心,是他对仕途坎坷的沉痛控诉。 - 对朝廷的眷恋与忠诚
尽管被贬,苏轼心中依然对朝廷有着深深的眷恋。“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在万里之外的斜阳中遥望长安,长安代表着朝廷,这一画面蕴含着他对朝廷的思念和牵挂。同时,“君命重,臣节在”表明他坚守臣子的气节,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和对朝廷的忠诚。这种眷恋与忠诚,体现了苏轼作为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 - 坚守自我的豁达
面对仕途的挫折,苏轼并没有一蹶不振。“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他期待新的恩宠,但绝不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学识和操守。这种坚守自我的态度,展现了他的豁达和超脱。结尾“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他化用典故,表达了在仕途无望后选择远离尘世、追求自由的心境。这种豁达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在困境中保持的一种乐观和从容。
(二)艺术手法的精妙运用
-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如“岛边天外”与“长安”形成空间上的对比,突出了他被贬之地的偏远和与朝廷的距离,强化了他的孤独和无奈。“未老身先退”与曾经的“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形成身份和境遇的对比,昔日的荣耀与如今的落魄形成鲜明反差,更凸显了他的悲愤之情。 - 以景结情的妙处
“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以景结情,将情感融入景中。斜阳的余晖洒在万里之外的土地上,主人公遥望着长安,这一画面充满了凄凉和哀伤。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眷恋和无奈,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 用典的深意
“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孔子在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选择乘木筏到海外去。苏轼在此引用这一典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在仕途无望后的豁达心态,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同时,用典也增加了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
(三)文化内涵的深刻体现
- 儒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君命重,臣节在”体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观念和对忠诚的崇尚。尽管被贬,他依然坚守臣子的气节,不违背自己的原则,这是儒家思想中“仁”“义”“忠”的具体体现。他的这种坚守,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 文人精神的彰显
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苏轼在这首词中彰显了文人的精神追求。他在仕途受挫时,依然保持着对学问和操守的坚守,“旧学终难改”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他的豁达超脱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心态,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寄托,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 时代背景的反映
这首词也反映了北宋后期的政治现实。当时,新党与旧党之间的斗争激烈,许多文人被卷入其中,苏轼便是受害者之一。他的被贬经历是北宋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词中所表达的悲愤、无奈和坚守,也代表了当时许多文人的心声。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宋后期的政治生态和文人的生存状态。
《千秋岁·次韵少游》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的真情流露,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文学魅力,也让我们对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