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送别》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拓宽了词的题材与意境。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融入了他的作品中,使他的词既有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又有超脱尘世的洒脱,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诗原文
《西江月·送别》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送别友人(或自己调任)时所作。北宋时期,官员调动频繁,苏轼一生辗转多地任职。在某次离任赴任途中,他面对新旧交替的官场生涯,以及对当地山水的留恋,有感而发写下此词。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仕途的起伏,心中既有对过往经历的感慨,又有对未来仕途的期许与担忧,复杂的情感交织在这首送别词中。
四、诗词翻译
昨夜还乘着小船在京口,今朝已策马奔赴长安(此处“长安”借指京城或新的任职地)。旧任官员能给新任官员留下什么呢?只有这湖光山色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务公案。
这眼前的景象,百年间能有几回变迁?想要用言语表达其中的感慨实在是千难万难。使君(此处可指友人或苏轼自己)才华横溢,气势如波澜壮阔,就请用你的新诗来评判这世间的种种吧。
五、诗词赏析
上阕开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快速转换,生动地描绘出苏轼行程的匆忙,展现出仕途奔波的无奈。“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以一种自嘲又略带调侃的口吻,指出新旧官员交接时,除了湖光山色和政务公案,似乎并无其他可留存传承之物,流露出对官场浮沉的淡然与对自然山水的珍视。
下阕“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由眼前的景色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百年间景色变幻无常,想要用言语表达内心的复杂感受却困难重重,体现出苏轼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既是对友人(或自己)才华的高度赞美,认为其才气如波澜壮阔,又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将评判世间之事的重任寄托于新诗,展现出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自信。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在送别之情中融入了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 仕途奔波的无奈与豁达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短短两句,便勾勒出苏轼频繁调任的仕途生涯。在古代,官员的调动往往意味着长途跋涉、背井离乡,这种奔波劳碌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疲惫,更让人的内心充满漂泊之感。然而,苏轼并未在词中过多渲染这种无奈与哀愁,而是以一种平实的笔触叙述行程,体现出他面对仕途变迁的豁达态度。他深知官场的无常,就像这匆匆的行程,无法掌控,只能坦然接受。这种豁达并非是对仕途挫折的麻木,而是在历经沧桑后,对人生的一种通透理解,他在奔波中寻找着生活的意义,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沿途的风景和内心的感悟上。 - 对官场传承的深刻洞察
“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一句,深刻地揭示了官场传承的本质。在苏轼看来,官员们来来去去,真正能留下的似乎只有那湖光山色和与之相关的政务公案。湖山公案代表着官员在任期间需要处理的政务,而湖光山色则是自然的馈赠,与官场的权力纷争、功名利禄并无直接关联。这反映出苏轼对官场名利的淡泊,他意识到在官场中,个人的功绩和影响往往是短暂的,真正永恒的是自然和那些关乎民生的政务。同时,这也暗示了官场中存在着一种虚无感,官员们忙忙碌碌,却可能只是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微不足道的痕迹,从而引发读者对官场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历史变迁与人生感慨的交融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将眼前的景色与历史变迁紧密相连。苏轼面对眼前的山川河流,联想到百年间的沧桑巨变,意识到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是如此渺小。景色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的现象,更是历史的见证。而想要用言语来表达这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却困难重重,因为其中的情感太过复杂,有对往昔盛世的追怀,有对当下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息,更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苏轼试图通过诗词来捕捉这种复杂的情感,却发现言语的苍白无力,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表达上的困境。 - 对才华的赞美与对精神追求的肯定
“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一句,充满了对才华的赞美。苏轼以“才气卷波澜”来形容友人(或自己)的才华,将其比作波澜壮阔的江河,气势磅礴,不可阻挡。这种赞美不仅是对个人文学素养的肯定,更是对一种精神追求的崇尚。在苏轼看来,才华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天赋,更是一种能够洞察世事、表达情感、评判是非的能力。他希望借助新诗来评判世间之事,将诗词作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传递价值观的工具。这种对才华和精神追求的肯定,反映了苏轼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他相信通过诗词的力量,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升华。 - 苏轼的人生哲学与诗词创作的融合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轼的人生哲学与诗词创作的深度融合。他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于他的诗词创作之中。在《西江月·送别》中,无论是面对仕途奔波的无奈,还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他都能以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去接纳和表达。他将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融入到诗词的字里行间,使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他人生哲学的载体。他的诗词创作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口味,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真诚和纯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能够跨越时空,引起读者的共鸣。 - 对友情与自我激励的双重表达
如果这首词是苏轼送别友人时所作,那么其中也蕴含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激励。在友人即将奔赴新的岗位之际,苏轼以诗词相赠,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又赞美了友人的才华,鼓励友人在新的环境中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苏轼对自我的激励。他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或许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期望,激发自己内心的斗志,坚定自己在仕途和人生道路上前行的信心。这种对友情与自我激励的双重表达,使这首词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层次。
苏轼的《西江月·送别》是一首内涵深刻、情感真挚的词作。它以送别为背景,融入了苏轼对仕途、历史、人生、友情等多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他在困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