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送叶淳老》读书笔记

《浣溪沙·送叶淳老》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坛巨擘。他以诗、词、文、书、画全才著称,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谪,却始终以豁达超脱的心境面对人生坎坷。他的词作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更不乏“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在送别词中,苏轼常以山水寄情、哲思入词,将离愁别绪升华为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浣溪沙·送叶淳老》正是此类佳作。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送叶淳老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时苏轼任杭州知州,叶淳老(名温叟)即将调任两浙路转运副使。叶氏曾任阳羡(今江苏宜兴)县令,与苏轼在杭州重逢。二人同为元祐党人,政见相投,且皆因新旧党争遭贬谪,此番离别更添感慨。杭州为苏轼仕途重要驿站,他在此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政绩卓著,而叶淳老的离任或令其联想到宦海无常,遂以词寄情,既抒离别之怅,亦寓人生哲思。

四、诗词翻译

你已在阳羡、姑苏两地购置田产,
今日重逢,谁料竟是前世注定的缘分?
且慢唱起那“曲终人散,江水如天”的离歌。
我掌管洞霄宫,你担任地方长官,
纵使两鬓斑白,依然故我,情谊未改。
试问西湖畔,还有几人如你我这般同科登第、共历沧桑?

五、诗词赏析

  1. 时空交织的叙事
    上阕以“阳羡姑苏”起笔,以地理空间暗喻叶氏归隐之志,而“相逢谁信是前缘”将偶然重逢升华为宿命相逢,淡化离愁。下阕“洞霄”“守”点明二人官职,以“白头相对”呼应前文“前缘”,凸显岁月沉淀后的知己情谊。
  2. 典故与反语的运用
    “莫教便唱水如天”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却反其意而用之,以“莫教”二字阻止传统送别词的凄怆基调,转而以“故依然”展现超然态度。
  3. 哲思与现实的碰撞
    “西湖知有几同年”以问句收束,既指同科进士寥寥无几,更暗喻朝堂党争中志同道合者难寻,将个人离别升华为对士人命运的叩问。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词境的“仕隐”张力
苏轼一生在仕途与归隐间徘徊,此词中“阳羡姑苏已买田”与“我作洞霄君作守”形成微妙对照。阳羡、姑苏为江南隐逸胜地,苏轼友人秦观亦曾言“买田阳羡吾将老”,而“洞霄”为道教宫观,苏轼时以龙图阁学士提举洞霄宫,实为闲职。叶氏买田与苏轼守宫,一隐一仕,却以“前缘”统摄,暗示二人虽选择不同,精神却共通——皆在仕隐间寻求生命平衡。这种张力在“白头相对故依然”中达到统一:白发未改初心,仕隐皆为道场。

2. 政治隐喻与历史镜像
“西湖知有几同年”绝非泛泛之问。元祐年间,苏轼与叶淳老同属旧党,却因政见分歧渐生龃龉(如苏轼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此句实为对元祐党争的隐晦批判:同科进士本应共济时艰,却因党争内耗而分崩离析。西湖象征北宋文人的精神家园,而“同年”稀少则暗喻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孤独。苏轼借送别之机,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士人精神困境的反思。

3. 音乐美学的突破
苏轼对词体音乐性的革新在此词中体现鲜明。传统送别词多用《阳关三叠》等哀婉曲调,而苏轼以“莫教便唱水如天”打破常规。他反对“句读不葺之诗”(李清照语),却在此处主动解构词的声律框架,以口语化的“莫教”“故依然”营造松弛语感,使词作更接近“自是一家”的审美追求。这种突破与他在杭州推广新声慢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实践一脉相承。

4. 生命哲学的三重维度

  • 时间维度:以“白头”与“前缘”构成闭环,将短暂相遇置于永恒轮回中消解离愁。
  • 空间维度:阳羡、姑苏、洞霄、西湖构成地理坐标链,隐喻士人精神世界的流动性。
  • 存在维度:“故依然”三字直指生命本质——无论宦海沉浮,自我始终如如不动,此为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终极表达。

5. 与苏轼其他送别词的互文

  • 对比《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此词更显温厚;《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则更重画面感。
  • 共性在于皆以超脱化解悲情,如《浣溪沙》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与此词“白头相对故依然”异曲同工。

6. 叶淳老形象的文学塑造
叶氏在词中作为苏轼的精神镜像存在。其买田之举暗合苏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隐逸理想,而“作守”又呼应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仕途轨迹。二人共同构成北宋士人的典型样本:在出世与入世间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结语
《浣溪沙·送叶淳老》以轻灵之笔写深沉之思,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苏轼将仕途坎坷、友情真挚、历史反思熔铸于方寸之间,使此词成为透视北宋文人精神世界的棱镜。其“故依然”三字,不仅是与友人的约定,更是对永恒生命价值的追寻——在无常世事中,唯有超越性的精神境界,方能抵御时光侵蚀,此或为此词最深邃的启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