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读书笔记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诗、文、词、书、画皆达巅峰,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列“宋四家”之首,绘画亦开文人画先河。其一生宦海浮沉,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此诗即作于黄州定惠院寓居期间。苏轼以旷达胸襟化解苦难,诗文中常流露对自然、生命的哲思,其作品兼具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居定惠院。此诗写于次年春,时值海棠盛开。黄州地处偏远,瘴气弥漫,然苏轼于荒山野岭间偶见一株海棠,其孤高风姿与周遭“桃李漫山”形成鲜明对比。海棠原为蜀地名花,苏轼自蜀入汴京又谪黄州,流落天涯的经历与海棠的“天涯流落”暗合。他以海棠自喻,借物抒情,既抒发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亦寄寓贬谪生涯的孤寂与对生命的哲思。

四、诗词翻译

黄州瘴气弥漫,草木繁茂,唯有名花(海棠)幽独孤高。它嫣然一笑绽于竹篱间,漫山桃李尽显粗俗。造物者定有深意,将佳人置于空谷。海棠天生富贵之姿,无需金盘华屋相衬。朱唇饮露如醉,翠袖映红似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来,日暖风轻,春睡正酣。雨中含泪更显凄怆,月下无人愈显清淑。我饱食无事,拄杖漫步,探访僧舍民居,赏修竹为乐。忽见绝艳海棠,惊为天人,却只能拭目叹息。这偏远之地何以有此花?莫非好事者自西蜀移栽?千里移根实属不易,定是鸿鹄衔子而来。你我皆天涯流落,何不共饮一樽,歌此一曲?明朝酒醒,我仍会独来,见雪落纷纷,不忍触碰。

五、诗词赏析

苏轼以海棠为知音,通过多重对比与拟人化手法,赋予其人格化特质。开篇“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以环境反衬海棠之孤高;“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以桃李之俗衬海棠之雅,暗含对世俗的批判。“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直抒海棠之天然高贵,暗喻自身不依附权贵的品格。诗中“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以女子容颜喻花,兼具色与韵;“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则以雨月之景烘托海棠的哀婉与清雅,寄寓诗人贬谪后的复杂心境。末句“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以雪落之景收束,将孤寂与对高洁的坚守推向极致。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美,情感深沉,是苏轼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海棠意象的多重隐喻
海棠在诗中不仅是自然之花,更是苏轼精神人格的化身。其一,海棠的“孤独”与“高洁”象征诗人贬谪后的处境。黄州瘴气弥漫,草木繁杂,海棠独处竹篱,恰如苏轼在偏远之地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二,海棠的“西蜀渊源”暗含诗人对故土的眷恋。苏轼生于蜀地,海棠为蜀地名花,二者在文化身份上形成共鸣。“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一句,既暗示海棠移植之艰辛,亦隐喻诗人流落天涯的命运。其三,海棠的“自然富贵”与“空谷幽独”形成张力,既是对海棠天姿的赞美,亦是对苏轼不依附权贵、追求精神自由的肯定。

2. 贬谪心境的诗性表达
苏轼以海棠自喻,通过“雨中有泪”“月下无人”等意象,将贬谪后的孤独、哀怨与超脱融为一体。雨中海棠的“凄怆”与月下海棠的“清淑”,既是自然之景,亦是诗人心境的投射。雨象征仕途坎坷,月象征精神澄明,二者交织构成苏轼复杂的人生体验。而“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一句,则以看似闲适的笔调,反衬出贬谪后的精神困境——逍遥之外,实有难言之痛。这种矛盾心理,在“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中达到高潮:海棠之美照亮了衰朽的诗人,却也因触景生情而引发无言的叹息。

3. 生命哲思的升华
苏轼在诗中提出了“造物有深意”的命题,将海棠置于宇宙自然的秩序中观照。海棠的“空谷幽独”并非偶然,而是造物者刻意为之,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考验。这种思考超越了个人得失,指向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在困境中,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与高贵?苏轼的答案是“自然富贵出天姿”,即回归本真,不假外求。这种思想与道家“自然无为”、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相通,亦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道、超越苦难的智慧。

4. 艺术手法的创新
苏轼在诗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通感”与“拟人化”手法。如“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一句,将视觉(朱唇、翠袖)与触觉(酒晕、红肉)相通,赋予海棠以人的生命力;“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则以拟人化手法,将海棠的情感与诗人的心境叠合,形成物我合一的境界。此外,诗中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如海棠与桃李、空谷与华屋、雨月之景),强化了主题的表达,使海棠的形象更加立体。

5. 文化传承的深意
苏轼此诗对海棠意象的拓展,具有文化史意义。此前,海棠多作为春日美景的点缀,而苏轼将其升华为高洁品格的象征,开启了后世文人以海棠喻志的传统。如陆游“虽艳无俗姿,太红真分工”、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等,皆受苏轼影响。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海棠的文学内涵,亦体现了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美学传统。

结语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是苏轼贬谪生涯中的精神自画像。他以海棠为镜,照见自己的孤独、高洁与超脱,在困境中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诠释。诗中的海棠,既是自然之花,亦是文化之花,更是精神之花,它跨越千年,依然在文学的长河中绽放着永恒的光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