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寺二首》读书笔记

《题金山寺二首》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却始终以豁达乐观之心直面人生,其诗文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亦存“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他的作品常将哲理与情感熔铸于山水意象,以灵动笔触展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题金山寺二首》正是其以诗写景、以景寓情的典范之作。

二、古诗原文

其一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其二(回文诗)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通判杭州。途中,他登临镇江金山寺,被江天壮景所震撼。金山寺地处长江之畔,地势险要,自古为文人墨客题咏胜地。苏轼夜观江潮、晨赏霞光,目睹渔舟钓月、孤鸿掠影,胸中块垒随景而化。他以两首七律描绘金山寺昼夜之景,其中第二首为回文诗,正读为日景,倒读为夜景,展现其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亦暗含对宦海沉浮的淡然心境。

四、诗词翻译

其一
暗潮涌动如雪山倾覆,远处江浦的渔舟正钓取水中明月。石桥正对寺门,松间小径幽深;栏杆紧邻泉眼,石上清波荡漾。绿树迢迢,江天破晓;红霞霭霭,海日初晴。遥望四周,云水相接,碧峰间数点鸿雁轻盈掠过。

其二(回文诗,倒读为夜景)
轻盈的鸿雁掠过千座碧峰,云水相接处四望无垠。晴空下海霞红霞漫卷,晨光中江畔绿树迢迢。清泉从石眼涌出,流过栏杆;松门小径通向石桥,寺门相对。明月映照钓舟,渔浦渐远;雪浪暗涌,随潮水倾覆。

五、诗词赏析

《题金山寺二首》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展现金山寺昼夜之美。其一从暗潮写起,以“雪山倾”喻江潮之壮阔,继而勾勒渔舟钓月、松径石波的静谧画面,尾联“云接水”“碧峰千点”以宏阔视角收束,意境空灵悠远。其二为回文诗,正读“晴日海霞”与倒读“雪浪暗随”形成昼夜呼应,通过“清波石眼”“小径松门”等意象的倒置重构,展现时空回环之美。苏轼以精巧结构突破传统山水诗的线性叙事,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空间,使景语皆成情语。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回文诗的哲学隐喻:时空的循环与超越
其二作为回文诗,其正反皆可成章的特性暗含道家“周行不殆”的哲学意蕴。正读“晴日海霞红霭霭”为昼景,倒读“倾山雪浪暗随潮”为夜景,昼夜交替如同宇宙的呼吸。这种循环结构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摹写,更隐喻苏轼对人生境遇的达观——无论顺境(昼)逆境(夜),皆如潮水般周而复始。诗中“清波石眼泉当槛”与“槛当泉眼石波清”的意象倒置,恰似《周易》中“反复其道”的卦象变化,揭示苏轼在贬谪中“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超越。

2. 意象的二元对立与统一
两首诗通过“动/静”“明/暗”“宏阔/幽微”的意象对立,构建出辩证的审美空间。其一“潮随暗浪雪山倾”的磅礴与“槛当泉眼石波清”的静谧形成张力,而“迢迢绿树”与“霭霭红霞”的色彩对比,又暗合儒家“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其二回文诗中,正读“轻鸿数点千峰碧”的轻盈与倒读“倾山雪浪暗随潮”的厚重,恰似苏轼人格中“狂狷”与“中庸”的统一。这种二元意象的并置,既是对自然之道的体悟,亦是对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融通。

3. 渔舟与孤鸿:士人精神的双重象征
“远浦渔舟钓月明”与“明月钓舟渔浦远”的意象反复出现,渔舟既是隐逸文化的符号,亦暗含苏轼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而“碧峰千点数鸿轻”中的孤鸿,则呼应其《卜算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意象,象征士人在困境中坚守的精神独立性。渔舟与孤鸿的并置,揭示苏轼“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矛盾——既向往超然物外,又难以割舍济世情怀,这种张力恰是其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力。

4. 空间结构的诗学突破
其一以“潮随暗浪”起笔,以“碧峰千点”收束,形成“由江入天”的纵向空间;其二回文诗则通过文字倒置实现“昼夜循环”的横向时间流变。这种空间建构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平面铺陈,使金山寺成为多维度的精神场域。苏轼以“槛当泉眼”与“泉当槛”的视角转换,暗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诗人既是被观照的客体(如渔舟、孤鸿),亦是观照万物的主体(如望云水、数碧峰),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宋诗“以才学为诗”向“以思理为诗”的转型。

5. 音律与禅意的共振
两首诗均严格遵循平仄对仗,其一“潮随暗浪”与“桥对寺门”、“迢迢绿树”与“霭霭红霞”形成双声叠韵,其二回文诗更以文字回环实现音律的循环。这种音律设计暗合禅宗“声尘并息”的境界——当文字成为声音与意义的完美载体,语言本身便成为通往空明的媒介。苏轼在金山寺的观照中,或许已领悟到《楞严经》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真谛,故能以诗笔将刹那间的禅悟凝固为永恒的艺术。

结语
《题金山寺二首》是苏轼在贬谪途中以诗为舟、以景为渡的精神远行。回文诗的精巧结构、意象的哲学深度、音律的禅意共振,共同构建了一座超越时空的艺术金山。在这里,江潮的喧嚣与泉眼的清音共鸣,渔舟的孤寂与孤鸿的自在互文,苏轼以诗人的敏锐与哲人的深邃,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为对宇宙真理的永恒叩问。正如钱钟书所言:“东坡之诗,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而回澜处,尤见曲折之妙。”此二诗,正是其“曲折之妙”的绝佳注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