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巨擘,诗、文、词、书、画皆冠绝一时。其诗作豪放与婉约并蓄,尤擅以诗论画,开创“诗画本一律”之美学范式。苏轼对唐代画家李思训(651—716)推崇备至,李氏为青绿山水鼻祖,画风金碧辉煌、意境雄浑,与吴道子并称“李吴”。此诗题咏李思训《长江绝岛图》,既是对盛唐绘画的追慕,亦借画境抒写胸中丘壑,体现了苏轼“诗画交融”的艺术理念及对自然山水的超然体悟。
二、古诗原文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三、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于金陵(今南京)观李思训《长江绝岛图》后题咏。彼时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贬谪,心境由激愤转向旷达,诗中借长江绝岛之奇崛,暗喻人生逆旅之苍茫。李思训原画虽已佚,然苏轼以诗补画,将山水形胜与民间传说相融,既展现盛唐青绿山水之瑰丽,亦寄寓文人“以画观道”的哲思,成为“题画诗”中“形神兼备”的典范。
四、诗词翻译
苍山莽莽,江水茫茫,大孤山、小孤山矗立江心。
断崖崩落,猿鸟绝迹,唯有乔木直插云霄。
客舟自何处而来?桨声荡漾,歌声抑扬。
江面平阔,轻风拂面,孤山与舟影随波沉浮。
两座青山如美人发髻,晨光中宛如新妆初成。
船中商贾莫轻狂,小孤山前年已嫁与彭郎。
五、诗词赏析
- 意象叠映,虚实相生
开篇“山苍苍,水茫茫”以苍茫之境奠定基调,复以“崖崩路绝”之险峻与“乔木搀天”之雄奇形成张力,虚写画中绝岛之景。后以“客舟”“棹歌”引入实境,虚实交织间,画中孤山与江上客舟构成“天人对话”。末句“小姑前年嫁彭郎”化用民间传说(小孤山谐音“小姑”,彭浪矶谐音“彭郎”),将山水拟人化,赋予自然以人情,使冷硬的山水化为灵动的生命。 - 动静相宜,声色交融
“崖崩路绝”为静,“棹歌中流”为动;“乔木搀天”为色,“声抑扬”为声。苏轼以诗笔摹写画境,不仅捕捉视觉之壮美,更以听觉(棹歌)、触觉(风软)丰富感官体验。末联“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以美人喻山,将山水之“色”升华为人格之“神”,暗合谢赫“气韵生动”之论。 - 语言风格,豪放婉约并蓄
前六句如泼墨写意,笔力雄健,尽显豪放风骨;后四句如工笔细描,温婉清丽,尤以“晓镜开新妆”之喻,将山水写尽风流。苏轼以诗笔调和李思训青绿山水之富丽与文人画之逸气,实现了“金碧辉煌”与“萧散简远”的审美统一。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画境重构:从“视觉真实”到“诗意真实”
李思训原画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追求山水形貌的逼真摹写。苏轼却以诗笔重构画境:
- 空间重构:原画中大孤山、小孤山为地理实体,苏轼以“江中央”统摄之,化具体为抽象,赋予山水以宇宙意识。
- 时间重构:原画为静态定格,苏轼引入“晓镜开新妆”的晨光意象,以“前年嫁彭郎”的时间跨度,使山水成为流动的生命体。
- 感官重构:原画诉诸视觉,苏轼增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等通感描写,将二维画面转化为多维体验。
此诗证明,苏轼的“诗意真实”超越了绘画的“视觉真实”,成为更高维度的艺术真实。
2. 孤山意象:从“地理坐标”到“精神隐喻”
“孤山”在诗中具有三重隐喻:
- 自然之孤:诗中“崖崩路绝”“孤山久与船低昂”之景,暗合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人格。
- 文化之孤:李思训为盛唐宗室画家,其青绿山水风格独树一帜,恰如“孤山”独立于江心;苏轼以诗补画,亦是以“变法派”外之身,重构北宋文坛审美范式。
- 哲学之孤:末联“小姑嫁彭郎”将孤山拟人化,实则消解了“孤”的绝对性——孤山非孤,因与江水相生;士人非孤,因与天地同频。此中暗含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智慧。
3. 民间传说:从“谐音戏谑”到“文化解码”
“小姑前年嫁彭郎”看似谐音戏谑,实则深藏文化密码:
- 谐音双关:以“小孤山”谐音“小姑”,“彭浪矶”谐音“彭郎”,将地理名称转化为爱情叙事,体现了民间文学“无理而妙”的智慧。
- 阴阳相济:孤山(阴)与彭郎(阳)的联姻,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消解了孤山的孤绝感,重构了天人和谐秩序。
- 士人寄寓:苏轼贬谪途中,或借“嫁娶”隐喻自身与政治生态的关系——既不趋炎附势,亦不遗世独立,而是以“和光同尘”之姿,在出世与入世间寻找平衡。
4. 山水人格化:从“物我两分”到“物我同一”
苏轼此诗实现了山水审美的三重超越:
- 从“观物”到“体物”:传统山水诗多以旁观者视角摹写,苏轼却以“舟中贾客莫漫狂”的拟人化口吻,赋予山水以主体性。
- 从“比德”到“畅神”: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山水比附道德,苏轼则以“晓镜开新妆”直写山水之美,强调审美体验的纯粹性。
- 从“形似”到“神似”:苏轼不拘泥于李思训画中具体山形,而以“峨峨两烟鬟”的抽象之笔,捕捉山水之“神韵”,与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绘画理论遥相呼应。
5. 历史回响:从“盛唐气象”到“宋人风骨”
此诗折射出唐宋审美范式的转型:
- 色彩观:李思训青绿山水重“金碧辉煌”,苏轼诗中“山苍苍,水茫茫”则以水墨基调消解艳色,暗合宋代文人画“淡墨轻岚”的审美转向。
- 空间观:李思训画中空间具象(如《江帆楼阁图》的亭台楼阁),苏轼诗中空间抽象(“孤山久与船低昂”的动态构图),体现了从“再现”到“表现”的创作转向。
- 生命观:盛唐山水重“雄浑壮阔”,苏轼诗中“乔木搀天长”与“小姑嫁彭郎”则将自然生命化、人情化,彰显了宋代文人“以物观我”的生命意识。
结语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以诗笔激活画魂,将盛唐青绿山水的视觉盛宴转化为宋人心灵的诗意栖居。诗中“孤山”非独为山水之孤,实为士人精神之孤;民间传说非仅为谐音之趣,实为文化基因之显。苏轼以“诗画本一律”的智慧,在李思训的画境中注入了儒道释交融的生命哲思,使此诗成为中国古代题画诗中“形神兼备、理趣交融”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