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怀子由作》读书笔记

《满江红·怀子由作》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其文学成就卓越,诗、词、散文、书、画均有极高造诣。他的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文为乐,以诗寄情。

二、古诗原文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三、写作背景

《满江红·怀子由作》作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而其弟苏辙则在东京(汴京)任门下侍郎。兄弟二人因仕途分隔两地,难以相见。苏轼在颍州期间,望着东流的颍水,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遂作此词以怀子由。此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也流露出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我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满是愁苦。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五、诗词赏析

《满江红·怀子由作》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词作。上片即景抒情,通过描绘颍水东流、孤帆明灭的景象,抒发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其中,“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两句尤为动人,表达了苏轼对早年与弟弟相约归隐却未能实现的遗憾。

下片则追忆从前,想象与弟弟重逢的情景。苏轼以“一尊酒,黄河侧”开篇,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伤感的氛围。接着,“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两句,将时间跨度拉回过去,展现了兄弟二人深厚的感情和漫长的分离岁月。最后,“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三句,则是对未来重逢的美好憧憬,以落花如雪的残春景象作为背景,既美丽又略带凄凉,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苏轼复杂的心境。

六、诗词深度解读

《满江红·怀子由作》不仅是一首表达兄弟情谊的词作,更蕴含了苏轼对人生、仕途、亲情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从人生角度来看,这首词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聚散离合的感慨。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与亲人的分离也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常态。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与弟弟苏辙的分离和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他深知人生短暂,聚散无常,因此更加珍惜与亲人的每一次相聚。

从仕途角度来看,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苏轼在官场中历经波折,深感其中的险恶和无奈。他渴望能够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然,与亲人共度闲适的时光。这种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的向往,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亲情角度来看,这首词更是苏轼对兄弟情谊的深情颂歌。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他们的感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思念弟弟,渴望与他重逢,这种情感是真挚而动人的。

此外,这首词还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景象、抒发情感。例如,“清颍东流”与“孤帆明灭”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同时,他的词作也充满了个性和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和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表达需要进行创作。

在更深层次上,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深知生命短暂而宝贵,因此更加珍惜与亲人的相聚时光。他通过描绘与弟弟的分离和思念,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份感情和每一次相聚。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得这首词在具有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充满了人生智慧。

总的来说,《满江红·怀子由作》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的词作。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兄弟情谊、人生感慨、仕途厌倦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融为一体,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这首词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深情颂歌,也是对人生无常和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与深情,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