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读书笔记

《东坡》作者:宋 苏轼

一、《东坡》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苏轼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正被贬谪至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后虽得以幸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困窘。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老朋友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后躬耕其中,这片地便被称为“东坡”。苏轼在此地不仅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这首诗便是苏轼在东坡躬耕生活期间所作,反映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坚韧精神。

四、诗词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东坡的清新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比“市人”与“野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怡然自得的心境。首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以雨后的东坡为描绘对象,通过“洗”字和“清”字,生动地刻画出东坡在雨后的清新与宁静。次句“市人行尽野人行”则通过对比“市人”与“野人”的不同行踪,突出了诗人作为“野人”的闲适与自在。后两句“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坎坷仕途的坦然接受和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抒发,将东坡的清新景色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市人”与“野人”的对比、“荦确坡头路”与“铿然曳杖声”的反衬,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东坡》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诗篇。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超脱世俗的人生观:苏轼在诗中通过对比“市人”与“野人”的不同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观。在苏轼看来,“市人”为财利所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劳碌;而“野人”则能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种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2. 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诗中的“荦确坡头路”象征着苏轼坎坷的仕途和艰难的生活处境。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颓丧,反而以“自爱铿然曳杖声”的态度面对困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不仅体现了苏轼的乐观和自信,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苏轼在东坡躬耕期间,不仅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这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苏轼通过描绘雨后东坡的清新景色和“野人”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种情感不仅源于苏轼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源于他对简单、纯朴生活的渴望。
  4. 哲理思考与人生智慧: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苏轼通过“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一诗句,表达了对人生坎坷的坦然接受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在他看来,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们。只有以乐观、坚韧的态度面对困境,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这种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来看,《东坡》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挫折中的人生转变。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东坡躬耕期间,苏轼逐渐从愤世嫉邪转向悠然旷达,这种人生观的转变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