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蜗角虚名》作者:宋 苏轼
一、《满庭芳·蜗角虚名》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诗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二、古诗原文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三、写作背景
《满庭芳·蜗角虚名》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但从词中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看,大致可断为苏轼在贬于黄州之后所作,当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之后几年内。苏轼因政治风波被贬官后,生活困顿,心情低落,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首词正是他借对名利的讽刺,抒发超然物外、追求闲适生活之志的代表作。
四、诗词翻译
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么美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五、诗词赏析
《满庭芳·蜗角虚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情理交融,肆意不羁,用语率真自然,风格奔放舒卷。全词通过对名利的无情嘲讽,展现了苏轼淡泊洒脱的人生态度。
上片由讽世到愤世,开篇即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名利的微不足道,直言世人为此奔忙毫无意义。接着以“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表达了对名利得失的淡然态度,认为这一切自有因缘,不可强求。随后,“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则强调了把握当下,以“疏狂”姿态挣脱世俗枷锁的重要性。而“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则以夸张笔法,将醉饮视为对抗庸常生活的方式,体现了苏轼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开篇“思量,能几许”承上启下,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接着,“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暗喻人生坎坷,但苏轼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表达了对忧患人生的超然态度。随后,“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构建出清幽之境,与名利场形成鲜明对比。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则借地域象征,将美酒、音乐融入自然,呼应开篇的批判,完成了从否定到重建的精神升华。
六、诗词深度解读
《满庭芳·蜗角虚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彰显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这首词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开篇,直接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和微不足道。苏轼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深刻洞察和无情嘲讽。他认为,人们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名利而忙碌奔波,实在是毫无意义。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苏轼的宿命观和淡泊态度。他认为,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缘,不可强求。这种观念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即不为名利所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是苏轼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强调要把握当下,趁着自己还未老去,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这种“疏狂”的姿态,不仅是对世俗枷锁的挣脱,也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释放。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一句,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醉饮生活的向往。他认为,人生短暂,何不醉饮一场,以沉醉替换痛苦,以狂放对抗庸常。这种醉饮生活并非真正的沉沦和堕落,而是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享受。
下片“思量,能几许”一句,引出了苏轼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认为,人生能有几许时光可以挥霍?何必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名利而忧愁风雨呢?接着,“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一句,则表达了苏轼对忧患人生的超然态度。他认为,人生中的忧患和坎坷是不可避免的,但何必为此而斤斤计较、说长道短呢?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一句,则构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苏轼在这里以清风皓月、苔茵云幕等自然意象,与名利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认为,与其在名利场中挣扎沉浮,不如面对自然、享受宁静的生活。
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则借地域象征和美酒音乐等意象,表达了苏轼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江南的生活是美好的,有美酒相伴、有音乐相随,这样的生活才是他真正向往的。
从整首词来看,《满庭芳·蜗角虚名》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首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的方式,将苏轼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生哲思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词的语言和形式上,更体现在词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上。苏轼通过这首词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名利虚幻,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自由、享受宁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