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读书笔记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等并称“大历十才子”。卢纶出身名门,但仕途并不顺遂,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举荐,才得以步入仕途。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边塞诗的雄浑壮丽,也有送别诗的深情厚谊,更不乏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便是他创作的一首描绘亲情与仕途感慨的诗作。

二、古诗原文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

孤贱易蹉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
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三、写作背景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卢纶的仕途经历以及他与舅氏之间的深厚亲情密切相关。卢纶的舅氏初贬官池州,卢纶前往拜觐,并留下了这首诗。在唐代,士人之间的亲情纽带尤为重要,而卢纶与舅氏之间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卢纶对舅氏的敬仰和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四、诗词翻译

我孤贱的人生易于蹉跎,这种情况又有何办法改变呢?
衰败和兴盛都与我的亲族少有关系,而我更多是在外家长大。
我离别的国家正处于黄昏时分,我的衣衫沾满了血泪。
我应该同情那些失去归宿的雁,它们把寒霜和冰雹寄托在波浪之上。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孤贱易蹉跎”开篇,卢纶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孤贱无依,易于蹉跎岁月,这种无奈和自嘲的情绪贯穿全诗。接着,“其如酷似何”一句,卢纶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接受。

“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两句,卢纶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感慨自己与亲族的衰荣关系不大,却更多地受到了外家的照顾和熏陶。这种对亲情的回顾和感激之情,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人情味。

“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两句,卢纶将笔触转向了离别和感伤。他提到自己离别的国家正处于黄昏时分,象征着人生的暮年或境遇的衰败。而“沾衣血泪和”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两句“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卢纶用失行雁的意象来比喻自己或舅氏的遭遇。失行雁失去了归宿,只能在寒霜和冰雹中漂泊,这与诗人或舅氏的仕途坎坷、人生无常形成了强烈的共鸣。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深意。

六、诗词深度解读

《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亲情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亲情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卢纶通过自述自己的孤贱人生和仕途坎坷,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艰辛。同时,他也通过对亲情的回顾和感激,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这种对人生的全面思考和深刻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的亲情观念和仕途文化。在唐代,士人之间的亲情纽带尤为重要,而卢纶的这首诗便是一首典型的表达亲情的诗作。他通过描绘自己与舅氏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亲情的珍视和传承。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仕途的看法和态度。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在唐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艺术手法。他通过运用自谦、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孤贱易蹉跎”中的自谦语气、“其如酷似何”中的反问句式以及“应怜失行雁”中的比喻意象都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深意。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的“沾衣血泪和”一句尤为感人至深。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暗示了诗人对舅氏遭遇的同情和感伤。这种情感的共鸣和传递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这首诗是卢纶创作的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亲情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与舅氏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也通过对命运、亲情和人生的全面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理想和幸福的追求。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珍视亲情、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境,并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理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