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凉原上作》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风凉原上作》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或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困于农耕,直到而立之年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等职,但因事被贬岭南,后又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再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作却以雄浑开阔、慷慨豪迈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风凉原上作》是王昌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当时,唐朝正处于盛世,但社会上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王昌龄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期许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同时,王昌龄自身仕途的不顺也让他对官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情感也融入到了诗作之中。此外,秋季的凉意和原野的辽阔也为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创作灵感。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阴云笼罩着远处的山峦,渐渐散去,烟雾缭绕,湿润了松柏的枝叶。清晨时分,寒风凛冽,太阳初升,我走下山岭,眺望那广袤的川泽。远处的山峦在朦胧中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明暗之分,秋水绵延千里,一片洁白。吉祥的气息盘绕在未央宫(泛指皇宫)上空,圣明的君主正端坐在凝碧池畔。宫门紧闭,阻隔着天下的纷扰,这里确实是帝王的居所。海内一片安宁祥和,朝廷中有着高明的策略。时局清正,国家保持着完整的运势,那些游说之士也被罢黜。我愧为兰台之人(指文官),在这幽静的原野上探寻,以免受到责备。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风凉原上作》是一首充满深邃意境和丰富情感的五言律诗。全诗以秋日原野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宁静,同时寓含了诗人对国家、时局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以阴云、宿云、烟雾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清冷而神秘的基调。松柏作为常青之树,在这里被烟雾所湿,更增添了几分坚韧不拔的气质,也寓意着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坚守。
颔联“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则通过“风凄”与“日初晓”的对比,展现了清晨时分的清冷与希望。诗人走下山岭,眺望川泽,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他的开阔胸襟,也寓含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颈联“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进一步描绘了原野的辽阔与壮美。远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明暗之分,给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美感;秋水绵延千里,一片洁白,更显得清澈而宁静。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也寓含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与抱负。“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表达了诗人对圣明君主的敬仰与期待;“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则强调了皇权的威严与国家的安定;“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更是对当时社会安宁祥和、朝廷高明的赞美;“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则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运势的坚守;“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则表达了诗人作为文官的谦逊与自责,同时也寓含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意象上丰富多样,情感上深沉而真挚。王昌龄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位边塞诗人的博大胸怀与高远志向。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风凉原上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律诗,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与丰富情感的文学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以及他对国家、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自然景色的描绘来看,王昌龄以秋日原野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宁静。阴云、宿云、烟雾、松柏、寒风、初日、远山、秋水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神秘,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例如,“阴岑宿云归”一句,既描绘了阴云散去的景象,也寓含了时局的变化与国家的兴衰;“烟雾湿松柏”一句,则通过烟雾与松柏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其次,从个人情感的抒发来看,王昌龄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时局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既敬仰圣明的君主,又期待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既对朝廷的高明策略表示赞美,又对时局的深刻洞察表示认同。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命运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与自责。例如,“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一句,既表达了诗人作为文官的谦逊与自责,也寓含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疏忽。
再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风凉原上作》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创作才华。他的诗作以雄浑开阔、慷慨豪迈著称,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但在这首五言律诗中,他同样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厚的文学功底。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国家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具有边塞诗的慷慨豪迈与气势雄浑,又具有山水诗的清新自然与宁静致远。
此外,《风凉原上作》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智慧。王昌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国家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生命是坚韧不拔的,自然是有规律的,国家是需要治理的,个人是需要努力的。这些思考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也具有永恒意义与普遍价值。它们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境界。
最后,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风凉原上作》也是王昌龄创作生涯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心声。同时,它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启示。后来的诗人在创作边塞诗、山水诗以及哲理诗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王昌龄的影响与启发。
综上所述,《风凉原上作》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与丰富情感的文学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以及他对国家、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启迪我们的心灵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