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标野宴》作者: 唐 王昌龄
第一部分:《龙标野宴》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而著称。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诗风始终保持着豁达与豪迈。《龙标野宴》便是他在被贬龙标尉期间所作,展现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乐观与洒脱。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龙标野宴》
[唐]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王昌龄从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任上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尉。龙标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这次贬谪对王昌龄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龙标期间,与友人相聚,纵情山水,以诗酒自娱。《龙标野宴》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龙标野外与友人宴饮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夏天的夜晚,沅溪边凉风习习,我们带着春日里酿制的美酒,相约来到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琴声与歌声中充满了被贬谪的哀愁,你看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它们从未因我们的遭遇而有所改变,依然静静地守候在那里。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龙标野宴》是王昌龄在被贬龙标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在龙标野外与友人宴饮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诗的前两句“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以轻快的笔触点出了宴饮的时间和地点。夏日的傍晚,沅溪边凉风习习,诗人与友人带着春日里酿制的美酒,相约来到竹林深处。这里,“足凉风”三字将夏夜的清凉渲染到了极致,而“就竹丛”则不仅点明了宴饮的环境,还暗用了魏晋间嵇康、阮籍等七位文人名士相游于竹林的典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鄙弃功名、爱好山水、襟怀放旷的情怀。
后两句“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宴会上,诗人与友人抚琴高歌,琴声和歌声中似乎渗透着被贬谪的悲愁。然而,诗人却以“莫道”二字否定了这种愁绪,转而面向眼前的青山和明月,顿觉心境朗澈。这里的“青山明月”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美好景象,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们永远存在,不会因人的悲欢离合而有所改变,这给了诗人极大的精神慰藉和力量。诗人从青山明月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唱出了“青山明月不曾空”的励志警句,既表达了自己不畏诬陷打击的旷达乐观情怀,也展现了诗人雄浑豪迈的风格。
整首诗手法精妙,于敷陈直赋间将诗人的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没有刻意渲染竹林的清凉或宴会的欢快,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将一种豁达悠然的气息弥漫于字里行间。这种含蕴沉藉、韵味无穷的表达方式,使得《龙标野宴》成为王昌龄七绝中的佳作之一。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龙标野宴》不仅是一首描绘宴饮情景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首先,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龙标野宴》是王昌龄在被贬龙标期间创作的。这次贬谪对王昌龄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颓废,反而以诗酒自娱,与友人相聚于龙标野外。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逆境的深刻理解和超然态度。
其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龙标野宴》通过描绘宴饮的情景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诗中的“沅溪夏晚足凉风”和“春酒相携就竹丛”等句子,不仅描绘了宴饮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还暗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而“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等句子,则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诗人以“莫道”二字否定了被贬谪的愁绪,转而面向青山明月,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展现了自己不畏诬陷打击的旷达乐观情怀。
进一步深入解读,《龙标野宴》还体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而著称。然而,在这首《龙标野宴》中,我们却看不到边塞诗的激昂悲壮和慷慨豪迈,反而感受到了一种清新自然、豁达悠然的气息。这种艺术风格的转变不仅体现了诗人创作手法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此外,《龙标野宴》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意识。诗中的“青山明月不曾空”等句子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感慨,更是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青山明月的永恒存在来反衬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
综上所述,《龙标野宴》不仅是一首描绘宴饮情景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佳作。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王昌龄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