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伤逝》

《伤逝》作者: 唐 韦应物

第一部分:《伤逝》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早年步入仕途,历经坎坷,晚年闲居苏州,寄情山水田园。韦应物的诗作以情文相生、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伤逝》是其悼亡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伤逝
唐·韦应物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
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
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
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
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
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
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
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
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伤逝》是韦应物为悼念其亡妻元苹所作。据《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所载,韦应物十九岁时娶吏部员外郎长女元苹为妻,二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然而,元苹在婚后二十余年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韦应物深感悲痛,随即创作了一系列悼亡诗,《伤逝》便是其中之一。此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白发染黑成灰烬,木柴焚烧尽成灰。念及我室中的妻子,逝去后再也不复回。我们成婚已二十年,夫妻相敬如宾情如初。共同扶持度时艰,患难与共历忧患。她温柔纯洁显外表,礼仪规矩早通晓。为公事顾不上家,百事都交托给她。如今她已入闺门,四屋满是尘埃积。此人既然已逝去,触物伤心泪满衣。独居岁月已流逝,抚婴孩泪湿衣襟。明知怀想空妄无用,临感时总要难排遣。梦中相见如目睹,惊醒后徘徊难眠。此心悲痛无尽休,绕屋野草已丛生。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伤逝》是一首充满哀愁与怀念的悼亡诗。全诗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韦应物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

首句“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以比喻手法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生命消逝的不可逆转与无法挽回,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接着,“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中间部分,诗人回忆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岁月。“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展现了二人夫妻相敬如宾、情投意合的美好生活。“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则描绘了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的情景。这些回忆不仅展现了诗人与亡妻之间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坚韧与不屈。

“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则进一步赞美了亡妻的温柔纯洁与贤淑能干。她不仅外表温柔纯洁,内心也充满了礼仪规矩与智慧才能。在诗人忙于公务时,她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家中百事,展现了非凡的才干与智慧。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描绘了亡妻去世后家中的凄凉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接着,“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后部分,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失落。“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描绘了诗人独居后的凄凉生活,抚婴孩时更是泪湿衣襟,情感深沉而动人。“知妄谓当遣,临感要难裁”则表达了诗人明知怀想空妄无用,但在面对现实时总要难以排遣内心的哀思。

结尾部分,“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此心良无已,绕屋生蒿莱”以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收尾,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哀愁与怀念。梦中相见如目睹,但醒来后却依然是冰冷的现实和无尽的孤独。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哀伤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韦应物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将内心的哀伤与怀念通过具体的景象与情感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情感波动。同时,他的诗歌风格冲淡闲远,也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伤逝》不仅是韦应物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的抒发,更是他对人生、爱情、生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感悟。通过这首诗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韦应物的内心世界与创作理念,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唐代文人对生死离合的感悟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首先,从人生与爱情的角度来看,《伤逝》展现了韦应物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哀思,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在诗中,韦应物回忆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岁月,那些美好的回忆与共同的经历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然而,生命的消逝却使得这份爱情无法再续,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与怀念。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以及面对生死离合时的无奈与悲痛,正是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之一。韦应物通过这首诗,将这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同身受。

其次,从生死离合的角度来看,《伤逝》体现了韦应物对生命消逝的无奈与悲痛,以及对生死离合的深刻感悟。在诗中,他以比喻手法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生命消逝的不可逆转与无法挽回。接着,他通过回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岁月,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坚韧与不屈。然而,生命的消逝却使得这份坚韧与不屈变得毫无意义,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与怀念。这种对生命消逝的无奈与悲痛,以及对生死离合的深刻感悟,正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之一。韦应物通过这首诗,将这份情感与感悟呈现给读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再次,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看,《伤逝》体现了韦应物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思考。在诗中,他通过回忆与亡妻共同度过的岁月,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然而,生命的消逝却使得这份热爱与追求变得毫无意义,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与怀念。这种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思考,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韦应物通过这首诗,将这份情感与感悟呈现给读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宝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每一刻的时光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

此外,《伤逝》还体现了韦应物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在诗中,他通过描绘亡妻去世后家中的凄凉景象,以及自己独居后的孤寂生活,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他意识到,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的时光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真谛。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慰藉与归宿。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思考,正是韦应物诗歌中独特的魅力所在。

最后,《伤逝》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它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的时光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面对生死离合时的无奈与悲痛,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生命的消逝与变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活出更加精彩与有意义的人生。韦应物的《伤逝》便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与向往,也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美好与光明的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