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邹明府游灵武》作者: 唐 贾岛
第一部分:《送邹明府游灵武》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唐代诗人,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自号“碣石山人”。贾岛的诗以清奇凄苦著称,多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其诗作注重用字推敲,诗风清淡朴素。据说在洛阳时,因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时,他被贬为长江主簿。
第二部分:古诗原文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代: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第三部分:写作背景
《送邹明府游灵武》是唐代诗人贾岛在贞元十年(794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时的贾岛已是中年人,离开家乡,四处漂泊,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艰辛。他曾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后来被任命为遂州长江县主簿。虽然官职低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这首诗写于作者贾岛之友邹明府任满归来又将远行灵州之际,作者有感于朋友的奔波,写下此诗赞扬其清廉与志向的远大。
第四部分:诗词翻译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第五部分:诗词赏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叙述和想象,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首联“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直接点明邹明府曾在西畿县任职三年,且因清廉节俭,连自己的马都没有养肥。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清廉形象。颔联“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进一步说明邹明府为官清廉,没有贪污受贿,任满时只能依靠卖剑还债,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既体现了他的清廉,也暗示了他的高远志向。
颈联“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是作者的想象,描绘了邹明府远行路上的艰难。边关的大雪掩藏了他的行踪,林间的寒风穿透了他的睡衣,这些景象不仅突出了旅途的艰辛,也再次强调了邹明府的清廉和简朴。尾联“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则想象了邹明府到达灵州后的生活,他住在客馆里,每天早上能听到报晓的号角声,但客馆的门却很少打开,说明他深居简出,生活清苦。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诗中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边塞雪景的生动画面;“透”字则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的穿透力,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第六部分:诗词深度解读
《送邹明府游灵武》不仅是一首赞美友人清廉高洁的送别诗,更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寄托诗人理想抱负的佳作。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中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社会背景。邹明府作为一位清廉的县令,在任期间没有贪污受贿,反而因偿还债务而卖剑,这在当时腐败盛行的官场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贾岛通过赞美邹明府,实际上是对当时腐败官场的批判和对清廉官员的渴望。
其次,从个人理想抱负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寄托了贾岛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贾岛自己虽屡试不中,仕途不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邹明府的形象,实际上是他自己理想中的官员形象——清廉、正直、有远大志向。通过赞美邹明府,贾岛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官员的向往和对美好社会的期待。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贾岛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送别友人的时刻,贾岛没有过多地表达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友人清廉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未来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佩和祝福。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和追求的思考,启示人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为世俗所动摇。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也值得称道。贾岛善于用字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锤炼,使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得邹明府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些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送邹明府游灵武》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友人清廉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未来生活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诗也展现了贾岛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