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赏心亭》作者:宋 陆游
一、《登赏心亭》作者简介
陆游(1125 – 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文学家、史学家与爱国诗人。他生于两宋之交,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抗金复国之志早早扎根心中。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主和派打压,却始终未改其志。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迈壮阔,尽显爱国豪情;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细腻婉约,饱含深情。陆游以笔为刃,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族大义的坚守,是南宋诗坛的标志性人物,对后世文学及爱国精神传承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登赏心亭》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三、写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当时陆游已六十八岁,闲居山阴。尽管远离朝堂,但他心系国家命运,从未忘却抗金复国大业。赏心亭位于建康(今南京),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军事与政治要地,也是文人墨客登临赋诗、抒发情怀之处。陆游借此次东游建康、登临赏心亭之机,俯瞰大好河山,回忆往昔岁月,感慨当下局势,将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四、诗词翻译
我曾在蜀地的栈道、秦地的关隘度过许多时光,今年乘着兴致却向东游览。全家安稳地渡过黄牛峡,我半醉着前来寻觅白鹭洲。那黯淡的江上云朵笼罩着瓜步,下着雨;萧瑟的树叶飘落,石城迎来了秋天。我作为一个孤独的臣子,年老却仍怀着忧虑时局的心意,想要请求朝廷迁都,泪水已经忍不住流了下来。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开篇“蜀栈秦关岁月遒”,回顾往昔在蜀、秦等地奔波的岁月,“遒”字既体现出时光的匆匆流逝,又暗示出诗人为抗金事业四处奔波的艰辛。“今年乘兴却东游”,笔锋一转,点明此次东游建康是乘兴而来,然而这“兴”中或许也藏着对国家命运的隐忧。颔联“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描绘了一幅全家安稳渡峡、诗人半醉寻洲的闲适画面,但这种闲适只是表象,与后文的忧国之情形成鲜明对比。颈联“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通过对江云、瓜步雨、木叶、石城秋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尾联“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直抒胸臆,将诗人作为孤臣的忧国之情推向高潮,一个“泪”字,饱含着无尽的悲愤与无奈。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时空交织中的历史与现实回响
诗开篇“蜀栈秦关岁月遒”,将时空拉回到往昔。蜀栈的险峻、秦关的雄伟,不仅是地理上的标识,更是陆游抗金征程的见证。他在这些地方奔走呼号,渴望收复失地,然而岁月匆匆,理想却未实现。“今年乘兴却东游”,从往昔的艰辛回到当下,东游建康这一行为,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名城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建康作为南宋重要的战略要地,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陆游登临赏心亭,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俯瞰大地,思绪万千。他或许想到了历史上在这里发生的无数战事,也想到了当下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这种时空的交织,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二)意象营造的凄凉与忧愁氛围
颈联“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是诗歌的意境营造的精华所在。“黯黯江云”描绘出江上云层低垂、阴沉黯淡的景象,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瓜步雨”则增添了几分凄凉,瓜步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要地,雨落其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战火纷飞和如今的国运衰微。“萧萧木叶”化用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象,木叶飘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时光的流逝。“石城秋”点明了季节和地点,秋天的石城,更显萧瑟、冷清。这些意象相互组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衰败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三)孤臣形象的塑造与情感表达
尾联“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塑造了一个孤独、忧愤的臣子形象。“孤臣”一词,强调了诗人在朝廷中的孤立无援。他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打压,身边少有志同道合之人。“老抱忧时意”,体现出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心系国家时局,忧国忧民之情从未改变。“欲请迁都”则是诗人提出的救国之策。在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巨大威胁。陆游认为迁都可以避开金国的锋芒,重新积聚力量,以图恢复中原。然而,他的这一建议却无人理会,甚至可能遭到嘲笑和反对。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泪水夺眶而出。这一“泪”字,是诗人情感的集中爆发,饱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悲愤、无奈和对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
(四)诗歌风格与艺术特色
陆游的这首《登赏心亭》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深沉。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前两联描绘的闲适画面与后两联的忧国之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二是借景抒情。通过对江云、瓜步雨、木叶、石城秋等景象的描写,将诗人的忧愁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三是直抒胸臆。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作为孤臣的忧国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此外,诗歌的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富有表现力,如“黯黯”“萧萧”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五)诗歌对南宋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登赏心亭》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对南宋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当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主和派占据上风,他们一味地妥协退让,放弃了北方的大片领土,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现状的不满和愤慨。他渴望朝廷能够振作起来,抗金复国,恢复中原的河山。然而,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诗歌中所描绘的凄凉景象和诗人的忧愁情感,正是对南宋社会黑暗现实的一种映射。同时,陆游也借诗歌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命运,不要沉迷于眼前的安逸,要奋起抗争,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六)诗歌在陆游创作中的地位与影响
《登赏心亭》是陆游晚年诗作中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陆游一生的爱国情怀和诗歌创作风格。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持续关注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壮心不已。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陆游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表达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陆游的《登赏心亭》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