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云千重》作者: 唐 陆游
一、《长相思·云千重》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史学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陆佃为北宋名臣,自幼受家学熏陶,立下抗金复国之志。其仕途坎坷,因坚持主战屡遭主和派排挤,却以笔为剑,创作诗歌九千余首,尤以爱国主题著称。晚年隐居山阴,仍心系家国,临终前作《示儿》绝笔。其词风兼具豪放与沉郁,既有“气吞残虏”的壮志,亦有“一尊谁与同”的孤寂。《长相思·云千重》创作于其晚年隐居期间,以山水为幕,抒写壮志未酬的隐痛。
二、古诗原文
《长相思·云千重》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时年陆游五十余岁,因主张抗金被贬为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此前,他亲历南郑抗金前线,却因幕府解散而壮志难酬。晚年归隐山阴后,陆游以垂钓、种花、登山为乐,表面闲适,内心却始终无法释怀。此词以山水垂钓为背景,通过“云千重,水千重”的苍茫意象,暗喻人生困境;以“一尊谁与同”的孤独发问,直指报国无门的苦闷,堪称其晚年心境的写照。
四、诗词翻译
云雾层层叠叠,水光山色重重,
我独坐千重云水之间垂钓。
明月高悬时,才收起钓筒归家。
头发未稀疏,耳朵尚能听,
饮下美酒,双颊仍能泛红。
只是这杯中酒,谁人与我共饮?
五、诗词赏析
全词以“云千重,水千重”起笔,勾勒出天地苍茫的壮阔之景,却暗含“身陷重围”的困境隐喻。上阕“月明收钓筒”以垂钓者形象展现闲适,实则以动写静,反衬内心孤寂。下阕“头未童,耳未聋”直面身体尚健却难展抱负的矛盾,“得酒犹能双脸红”以生理机能反衬精神衰老,更显悲凉。末句“一尊谁与同”以问作结,将个人孤独升华为对知音难觅的普遍感慨。全词语言明净而情感深沉,堪称陆游“以隐写志”的典范。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空间隐喻与精神困境
“云千重,水千重”的意象群,既是自然景观的写实,亦是人生困境的隐喻。层层云水象征着陆游一生遭遇的重重阻隔:北伐理想被主和派压制,抗金前线幕府解散,晚年归隐山阴却心系家国。这种“身在重围”的困境,在《诉衷情》中表现为“胡未灭,鬓先秋”的时空错位,在《长相思·云千重》中则转化为“千重云水”的空间压迫。陆游以山水为幕,实则书写的是“心在朝廷,身在江湖”的精神困境。
2. 垂钓者的双重身份
“月明收钓筒”塑造的垂钓者形象,具有双重意涵:其一,垂钓是陆游晚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闲居自述》中写道“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以垂钓表达对世俗的超脱;其二,垂钓亦是古代文人“姜尚钓渭”的典故再现,暗含陆游对“出仕机会”的隐秘期待。这种矛盾心态,在“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句中尤为明显——身体未衰暗示壮志未泯,而“一尊谁与同”的孤独,则暴露了其“隐而不甘”的真实心境。
3. 衰老与青春的悖论书写
“头未童,耳未聋”与“得酒犹能双脸红”构成衰老与青春的悖论。表面看,这是陆游对自身身体状态的描述,实则暗含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在南宋文人群体中,这种“身体尚健而功业无成”的焦虑普遍存在(如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陆游以“双脸红”的生理反应,反衬其精神上的“未老先衰”——尽管身体未衰,但抗金理想已随岁月消磨。这种悖论书写,使《长相思·云千重》超越了普通隐逸诗的范畴,成为对南宋文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
4. 孤独的升维表达
“一尊谁与同”一句,将孤独从个人情感升华为存在主义命题。在陆游的诗词中,孤独常以“孤鸿”“独钓”等意象呈现,而此词中“一尊谁与同”则以“共饮”的缺失,暗示了精神共鸣的匮乏。这种孤独不仅源于个人际遇,更源于时代困境——南宋朝廷偏安求和,主战派文人普遍被边缘化。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与《长相思·云千重》的孤独形成互文,共同指向“英雄失路”的时代悲剧。
5. 酒与隐逸的悖论
“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句,以酒为媒介,揭示了隐逸生活的复杂性。酒在陆游诗词中具有双重功能:其一,是隐居生活的消遣(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其二,是壮志未酬的麻醉(如“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的悲愤)。此词中“双脸红”的醉态,既是隐居生活的写照,亦是对“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呼应——陆游以酒消愁,实则无法消解对家国的牵挂。这种“酒隐”心态,在南宋文人中具有普遍性,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6. 自然意象的象征体系
“云千重,水千重”构建的自然意象体系,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其一,云水象征仕途的阻隔(如“云横秦岭家何在”的漂泊感);其二,千重云水暗示命运的不可控(如“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无奈);其三,月明收钓筒的场景,则象征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式隐逸)。然而,陆游的隐逸并非真正的超脱,而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变相抗争。这种自然意象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使《长相思·云千重》成为南宋文人精神世界的镜像。
7. 壮志未酬的隐晦表达
全词以隐逸为表,以壮志为里,通过“一尊谁与同”的孤独发问,隐晦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批判。陆游晚年虽隐居山阴,却始终关注抗金大业,其诗中屡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悲叹。此词中“千重云水”的阻隔,既指自然山水,亦指朝廷对主战派的压制。陆游以“闲适”为外衣,包裹的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这种隐晦表达,使《长相思·云千重》成为解读南宋文人精神困境的密码。
结语
《长相思·云千重》是一首“以隐写志”的杰作。它以山水垂钓为表,以家国情怀为里,通过“云千重,水千重”的意象叠加,构建了一个既苍茫又孤寂的精神世界。词中“得酒犹能双脸红”的生理活力,与“一尊谁与同”的精神孤寂形成强烈反差,暴露了南宋文人“身隐而心未隐”的普遍困境。陆游以词为镜,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裂痕,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永恒的孤独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