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读书笔记

《书愤》作者:宋 陆游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 年 – 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于北宋末年,历经靖康之变的动荡,自幼目睹国家山河破碎,深受民族危机的刺激,爱国情怀深深扎根于心。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却始终心系国家,坚持抗金主张。其诗作题材广泛,涵盖政治、历史、生活等诸多方面,风格多样,尤以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著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诗原文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陆游时年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已六年之久。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金采取屈辱求和政策,主和派把持朝政,抗金志士屡遭排挤。陆游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施展之地。在这六年里,他虽身处乡野,但心系国家命运,感慨于岁月流逝、理想未竟,遂写下此诗,抒发内心的愤懑与壮志未酬的悲叹。

四、诗词翻译

年轻时哪里懂得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般坚定。
曾记得,在瓜洲渡,我军战船在夜雪中严阵以待;在大散关,我骑着战马在秋风中驰骋疆场。
我曾自比为守卫边疆的万里长城,可如今镜中看到自己的鬓发已先斑白。
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名传千古,千年以来,又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呢!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以回忆起笔,展现出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对世事的艰难一无所知,只一心渴望收复中原,气概如山。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选取了瓜洲渡和大散关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战场,通过“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等意象,勾勒出两幅气势恢宏的战斗画面,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年的战斗经历,充满了豪迈之气。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笔锋一转,由回忆回到现实,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空自许”与“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借诸葛亮《出师表》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渴望像他一样为国效力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南宋朝廷无人能担当大任的悲愤。全诗情感跌宕起伏,从豪情满怀到壮志难酬,再到对诸葛亮的追慕,层次分明,感人至深。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情感脉络梳理
    • 壮志豪情:诗的开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便将读者带入到诗人年轻时的热血岁月。那时的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收复中原充满信心,豪情万丈。“气如山”三字,形象地描绘出他内心的坚定与豪迈,仿佛一座巍峨的高山,不可撼动。这种壮志豪情,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 战斗回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是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深情回忆。瓜洲渡和大散关,是南宋与金对峙的前沿阵地,也是诗人曾经挥洒热血的地方。在瓜洲渡的夜雪中,战船整齐排列,士兵们严阵以待;在大散关的秋风里,诗人骑着战马,驰骋疆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更体现了诗人当年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 壮志未酬: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空有“塞上长城”的壮志,却无法实现。岁月不饶人,镜中的自己已是两鬓斑白,而收复中原的梦想依然遥不可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悲愤和痛苦。“空自许”三个字,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无奈和自责。
    • 对贤相的追慕:“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贤相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和对兴复汉室的决心。诗人对诸葛亮充满了敬仰和追慕之情,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也对南宋朝廷无人能担当大任感到悲哀,发出“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艺术手法分析
    • 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首联中“早岁”的豪情壮志与后文的“世事艰”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颈联中“塞上长城”的自我期许与“镜中衰鬓”的现实衰老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 意象运用:诗人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如“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塞上长城”“衰鬓”“出师表”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出了雄浑壮阔、悲愤沉郁的意境,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楼船夜雪”和“铁马秋风”两个意象,既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场景,又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塞上长城”象征着诗人的壮志和理想,“衰鬓”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理想的破灭。
    • 用典巧妙:尾联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通过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以诸葛亮自比,暗示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法施展。这种用典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
  3. 思想价值探讨
    • 爱国精神的体现:《书愤》是陆游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诗中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渴望。尽管他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国理想。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 对现实的批判:诗歌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朝廷的腐败无能、主和派的把持朝政,使得抗金志士屡遭排挤,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对这种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 人生价值的思考:从个人层面来看,《书愤》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一生追求报国理想,却未能实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将这种遗憾和悲愤化作了诗歌,流传千古。这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在于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即使理想最终无法实现,但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书愤》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也能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