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读书笔记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文坛的巨擘,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其词开豪放一派,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拓宽了词的境界;散文纵横恣肆,自然流畅,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其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古诗原文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年),当时苏轼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古代,儋州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被视为蛮荒之地。苏轼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十一月二十六日,他在松风亭下看到梅花盛开,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梅花的绽放给他带来了别样的惊喜与慰藉,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借梅花抒发自己在困境中的心境与感悟。

四、诗词翻译

往年我在春风岭上的淮南村,曾为那里的梅花黯然神伤。
哪能料到如今流落此地,竟又与梅花相逢,在这蛮风瘴雨的黄昏里徒增愁绪。
长条的梅花半落在荔枝浦畔,卧倒的梅树独秀于桄榔园中。
梅花岂止在夜色中散发着清幽的光彩,简直要凭借那冷艳驱散冬日的暖意。
松风亭下的荆棘丛中,有两株玉色花蕊在清晨的阳光下闪耀。
它们宛如海南仙境飘落的云朵,娇柔地坠落在台阶上,又似月下身着白衣的仙子前来叩门。
我从酒醉梦醒中起身绕着梅树徘徊,心中妙意难以言说。
先生我独自饮酒不必叹息,幸好还有那将落的月亮窥视着我手中的酒杯。

五、诗词赏析

诗歌开篇“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诗人回忆起昔日在春风岭上见梅的情景,那时的梅花勾起了他内心的愁绪,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伤感的基调。“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笔锋一转,写如今在流放之地又与梅花相遇,然而此时的环境是“蛮风蜑雨”,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描绘了不同姿态的梅花,有的枝条半落,有的卧树独秀,展现出梅花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绽放的姿态。“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进一步赞美梅花的品质,它不仅在夜色中散发清幽之光,甚至要凭借冷艳驱散冬日的暖意,突出了梅花的高洁与孤傲。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点明梅花生长的环境是在松风亭下的荆棘丛中,然而即便如此,两株梅花依然在清晨的阳光下绽放,给人以希望与力量。“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运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将梅花比作海南仙境飘落的云朵、月下身着白衣的仙子,增添了梅花的神秘与美丽。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诗人酒醒后绕树徘徊,心中有所感悟却难以言说,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结尾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收束,诗人独自饮酒,不再叹息,因为有落月相伴,表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梅花意象与人生境遇的呼应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高洁、坚韧的象征。苏轼在诗中描绘梅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梅花相联系。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之地,就如同梅花生长在荆棘丛中、蛮风瘴雨的环境里。然而,梅花依然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苏轼也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品格与信念。他在诗中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守自我的精神。例如“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梅花凭借自身的冷艳驱散冬日的暖意,象征着苏轼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对时光与命运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梅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描写,引发了苏轼对时光与命运的思考。昔年在春风岭上见梅,如今在儋州松风亭下又见梅,时光流转,境遇变迁,但梅花依然绽放。这让苏轼意识到,无论命运如何起伏,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活力始终存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诗人从酒醉梦醒中起身绕树,心中或许在思考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和命运的不可捉摸,然而这种思考却难以用言语表达。这种对时光与命运的感悟,使诗歌具有了一种深沉的哲理意味。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明白命运无法掌控,但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

(三)孤独心境与自我慰藉

被贬儋州,苏轼远离家乡和亲友,身处偏远之地,内心充满了孤独。诗中“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一句,生动地体现了他这种孤独的心境。他独自饮酒,无人相伴,只能与落月为友。然而,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孤独的痛苦中,而是从自然中寻找慰藉。落月的陪伴,虽然无声,却给他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温暖。这种在孤独中自我慰藉的心态,反映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在困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好,将孤独转化为一种宁静与思考的契机。

(四)地域文化与诗歌意境的融合

儋州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诗中提到的“荔支浦”“桄榔园”等,都是儋州的地域特色。苏轼将这些地域元素融入诗歌中,丰富了诗歌的意境。“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荔枝浦和桄榔园为梅花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背景,使梅花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地域文化的融入也体现了苏轼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与接纳。他在被贬之地,没有抱怨环境的恶劣,而是用心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既包含了对梅花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儋州这片土地的独特情感。

(五)苏轼的精神追求与诗歌价值

苏轼一生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这首诗也体现了他的这种精神追求。在困境中,他通过对梅花的观赏和思考,超越了现实的苦难,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他不再为命运的挫折而叹息,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精神追求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探索和追求。在后世,苏轼的诗歌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以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精神风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咏物之作,更是苏轼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