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风水洞作》读书笔记

《临江仙·风水洞作》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巨擘,在诗、词、文、书、画等诸多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传统词的题材限制,将词境拓展至社会人生诸多方面;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其作品蕴含着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悟。

二、古诗原文

《临江仙·风水洞作》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三、写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山水秀丽,名胜古迹众多,风水洞便是其中一处。苏轼公事之余,常与友人游山玩水,寄情山水之间。此次游览风水洞,他被洞中奇妙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洞内清幽静谧,溪水潺潺,花草芬芳,这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这首词,以抒发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游赏时的愉悦心境。

四、诗词翻译

佛家所说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本就遍布世间,这风水洞中的风水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所以这里的美景定会触发我创作新的诗篇。幽静的花香弥漫在涧谷之中,寒冷的藻类在水波涟漪中舞动。
若能借这风水洞的灵气,让我像卢仝饮茶后两腋生风般超脱尘世,恐怕连天仙都会对我心生羡慕。我且凭借这流水送自己归去。只见高高的山顶上落日余晖洒下,草叶上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五、诗词赏析

上阕开篇“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以佛家“四大”元素引入,表明风水洞中的风水自然天成,为下文描写洞中景色做铺垫。“故应为我发新诗”一句,流露出苏轼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认为这美景定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则生动描绘了洞中的自然景色,幽谷中花香四溢,寒藻在涟漪中舞动,画面清新自然,动静结合,展现出风水洞的清幽之美。
下阕“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玉川”指唐代诗人卢仝,卢仝爱茶,曾有“七碗茶歌”中“两腋习习清风生”之句,苏轼借此表达若能借风水洞之灵气获得超脱尘世的体验,连天仙都会羡慕。“还凭流水送人归”,以流水作伴,增添了几分悠然自得的意境。“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描绘出归途中落日余晖洒在山顶,草露沾衣的景象,既表现出时间的变化,又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余味悠长。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一)自然意象与禅意的融合

苏轼在这首词中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幽花”“寒藻”“流水”“落日”“草露”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水画卷。然而,这些自然意象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蕴含着深厚的禅意。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自然万物皆有佛性。苏轼在风水洞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四大从来都遍满”一句,体现了佛家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苏轼将其引入词中,暗示风水洞中的一切皆是大自然的馈赠,蕴含着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的真谛。他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领悟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自在,这种禅意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得以传达,使读者在欣赏词作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一句,直接表达了苏轼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卢仝饮茶后“两腋习习清风生”,象征着一种超脱凡俗、身心愉悦的境界。苏轼借这一典故,表达若能借风水洞的灵气获得类似的体验,连天仙都会羡慕。这反映出他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诸多挫折后,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以及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在北宋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苏轼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他渴望在自然中寻得一片宁静的天地,摆脱尘世的纷扰与烦恼。风水洞的清幽环境成为他心灵的寄托,让他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一种空灵、超脱的境界之中。

(三)时光与人生的思考

“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描绘出一幅时光流逝的画面。落日余晖洒在山顶,象征着一天的结束,而草露沾衣则暗示着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苏轼在游赏风水洞的过程中,目睹这一景象,不禁引发对时光与人生的思考。人生如白驹过隙,短暂而匆忙,就像这落日一般,终会西沉。而草露沾衣则提醒人们,时光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生命也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前行。苏轼在词中通过对时光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珍视与感慨。他意识到,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在这有限的时光里,依然可以追求美好的事物,享受自然的馈赠。这种对时光与人生的思考,使这首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理内涵,超越了一般的写景抒情之作。

(四)词风与苏轼心境的契合

苏轼的词风豪放洒脱,又不失细腻婉约。在这首《临江仙·风水洞作》中,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上阕描绘自然景色时,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展现出豪放的一面;下阕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对时光人生的思考时,情感细腻,韵味悠长,又体现出婉约的一面。这种词风与苏轼当时的心境相契合。他在游览风水洞时,既陶醉于自然美景,又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内心既有对自由的追求,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中的豪放与婉约相互交织,正是他复杂心境的写照。他既能在自然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愉悦,又无法完全摆脱尘世的纷扰与人生的烦恼,这种矛盾的心境通过词作得以真实地呈现。

(五)与苏轼其他作品的关联

苏轼的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超脱境界的追求。例如《赤壁赋》中,苏轼在赤壁的江月之下,思考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最终达到一种豁达超脱的境界。在《临江仙·风水洞作》中,同样能看到这种思想的延续。风水洞的清幽环境与赤壁的江月一样,成为苏轼思考人生的载体。他通过对风水洞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也展现了他一贯的乐观豁达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思想在不同作品中的呼应,体现了苏轼思想体系的连贯性与深刻性。

苏轼的《临江仙·风水洞作》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他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与对人生深刻思考的过程。这首词不仅是对风水洞景色的赞美,更是苏轼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的生动体现,值得反复品味与深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