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其二》读书笔记

《纵笔三首·其二》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巨匠,在诗、词、文、书、画等多方面造诣极高。他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情出众。步入仕途后,因秉持正直的品性和独特的政治见解,屡遭贬谪。然而,这些坎坷经历并未磨灭他的乐观与豁达,反而使他的作品更具深度与感染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纵笔三首·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苏轼被贬至惠州。此时的苏轼已年近六旬,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在惠州,他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首诗便是他在惠州期间,于日常行走间,看到父老乡亲对他的关注,有感而发所作,生动地展现了他与当地百姓的融洽关系以及他身处逆境却依然淡然的心境。

四、诗词翻译

当地的父老乡亲们争着来看我头戴的乌角巾,大概是因为我曾经做过朝廷官员的缘故。
在溪边古老道路的三叉路口,我独自站在斜阳下,数着过往的行人。

五、诗词赏析

开篇“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场景:当地的父老乡亲们争着来看苏轼头戴的乌角巾。“争看”一词,将百姓们的好奇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反映出苏轼在当地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备受关注。“应缘曾现宰官身”点明了百姓关注的原因,是因为苏轼曾经做过朝廷官员。这一句看似在解释百姓的行为,实则也流露出苏轼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感慨,曾经的仕途荣耀与如今的贬谪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笔锋一转,将画面聚焦到苏轼自身。他独自站在溪边古老道路的三叉口,在斜阳的余晖中默默地数着过往的行人。这一画面极具画面感和孤独感,“独立”一词突出了苏轼的形单影只,而“数过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的氛围。然而,在这孤独之中,又透露出一种宁静与淡然。苏轼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斜阳下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享受着这份宁静。

六、诗词深度解读

  • 百姓关注:折射复杂身份认知
    诗中“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描绘出百姓对苏轼的关注场景。“争看”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百姓对苏轼身份的好奇与敬重。苏轼曾身为朝廷官员,在百姓心中,官员往往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即便此时他被贬至惠州,百姓依然记得他曾经的官身,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官员身份的重视。然而,苏轼此时已远离权力中心,他的内心或许对这种基于身份的关注有着复杂的感受。他可能意识到,自己虽然曾经拥有官职,但如今在百姓眼中,这种身份已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对他个人的关注。这种身份的转变让苏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官职的高低,而在于个人的品德和才华。他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百姓的关注,既不沉溺于过去的荣耀,也不因如今的境遇而自卑,体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和超越。
  • 孤独画面:蕴含豁达超脱心境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所呈现的画面充满了孤独感,但这种孤独并非消极的哀怨,而是蕴含着苏轼豁达超脱的心境。在斜阳下独自站立,数着过往的行人,苏轼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感到孤独无助,反而在这孤独中找到了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机会。这种孤独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将孤独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体现出他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 斜阳意象:象征人生暮年与时光流转
    斜阳在诗词中常常象征着人生的暮年或时光的流逝。在这首诗中,斜阳的意象与苏轼的处境相契合。此时的他已年近六旬,被贬至偏远的惠州,人生进入了暮年阶段。斜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既象征着他人生的暮年,也暗示着时光的匆匆流逝。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感到悲观,反而以一种从容的态度面对。他将斜阳下的孤独身影转化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时光的流转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斜阳下的他,或许在回忆过去的人生经历,或许在思考未来的方向,但无论如何,他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这种对斜阳意象的独特运用,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超脱态度。
  • 古路三叉:隐喻人生抉择与豁达态度
    “溪边古路三叉口”这一意象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三叉口象征着人生的抉择,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苏轼此时站在三叉口,或许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然而,他并没有表现出迷茫或焦虑,而是以一种淡定的姿态面对。这种淡定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他明白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坦然接受。他不再执着于仕途的得失,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质量。这种对人生抉择的豁达态度,体现了苏轼的智慧和胸怀,也为后人提供了面对人生困境的启示。
  •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超脱尘世情怀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溪边古路、斜阳)与人文情感(百姓关注、自我心境)巧妙地交融在一起。苏轼身处自然之中,感受着斜阳的温暖和古路的沧桑,同时又被百姓的关注所包围。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苏轼超脱了尘世的纷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不再是一个被贬的官员,而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人。这种超脱尘世的情怀,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思想深度,也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升华。

苏轼的《纵笔三首·其二》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被贬惠州期间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通过对百姓关注、孤独画面、斜阳意象、古路抉择以及自然人文交融等方面的描写,苏轼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心境的写照,也为后人提供了面对人生困境的精神指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