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湖景》读书笔记

《南歌子·湖景》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出身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步入仕途。然而,他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尽管仕途坎坷,但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诗词开豪放一派,散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绘画亦自成一家。苏轼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古诗原文

《南歌子·湖景》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 年),当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杭州,水网密布,湖泊众多,西湖更是闻名遐迩。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致力于水利建设,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为杭州百姓做了诸多实事。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常常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这首《南歌子·湖景》便是他在欣赏西湖美景时有感而发所作,既描绘了眼前的湖光盛景,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古老的湖岸边,新长出的葑草青翠欲滴,新开凿的水渠中,碧绿的流水潺潺流淌。可以预见,不久之后,这湖光山色将映照得万家楼阁一片光明。记住,他日我若扶着拐杖,还能来到这西州之地。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连绵的梅雨下个不停,我的余生就寄托在这叶扁舟之上。只享用着菱角与鸡头米这些湖中特产。更有那月光洒在千顷湖面上,将这美景一时留住。

五、诗词赏析

上阕开篇“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湖景图,古老的湖岸边葑草新绿,新渠里碧水奔流,展现出西湖经过治理后的清新与活力。“会看光满万家楼”一句,由眼前之景展开想象,预见到西湖美景将惠及万家,使楼阁都沐浴在光明之中,体现出苏轼对水利建设成果的期待和对百姓生活的美好祝愿。“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则隐隐流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希望自己年老时还能再来此地。
下阕“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点明写作时间是佳节,却恰逢连绵梅雨,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而“馀生寄叶舟”则表达出苏轼将自己余生寄托于扁舟之上的豁达与超脱。“只将菱角与鸡头”,描绘出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状态,苏轼不追求奢华,只满足于湖中的特产。“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在月光的照耀下,千顷湖面美不胜收,苏轼希望能将这美景永远留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六、诗词深度解读

  • 自然景观与人文治理的交融:上阕中对湖景的描写,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呈现,更蕴含着苏轼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的人文努力。“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古岸”代表着西湖悠久的历史,而“新渠”则是苏轼为改善西湖水利而开凿的成果。葑草的青翠与碧流的灵动,展现出西湖在经过治理后焕发出的新生机。“会看光满万家楼”,这一句体现了苏轼的人文关怀,他深知水利建设不仅关乎自然景观的改善,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治理西湖,让湖水更好地灌溉农田、调节气候,最终使万家楼阁都能享受到这湖光山色带来的福祉。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治理相结合的描写,展现了苏轼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反映出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 人生境遇与豁达心境的映照:下阕中“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佳节本应是欢乐祥和的时刻,但连绵的梅雨却增添了几分惆怅。这或许也暗示了苏轼当时的人生境遇,尽管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政绩,但仕途的坎坷依然如影随形。然而,“馀生寄叶舟”一句,却体现出了苏轼的豁达心境。他将余生寄托于扁舟之上,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执着于世俗的纷扰,而是选择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这种豁达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对生命的一种深刻领悟。他明白,人生就像这扁舟,在茫茫湖面上随波逐流,无法掌控一切,但可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享受当下的美好。
  • 美食意象与淡泊情怀的体现:“只将菱角与鸡头”,菱角和鸡头米是西湖的特产,也是普通百姓日常的食物。苏轼在这里以这两种美食自比,表达了一种淡泊的情怀。他不追求山珍海味、荣华富贵,只满足于简单质朴的生活。这种淡泊并非是生活困苦所致,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苏轼一生见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更向往一种自由、闲适、贴近自然的生活。菱角和鸡头米象征着他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纯净与高洁。在品尝这些美食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也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
  • 月明千顷与永恒之美的追求:“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月光洒在千顷湖面上,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壮阔的意境。这月光不仅照亮了湖面,也照亮了苏轼的内心。他希望能将这美景永远留住,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在苏轼看来,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是短暂而珍贵的,就像人生中的美好瞬间一样。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欣赏这瞬间的美景,而是希望通过文字、通过内心的感悟,将这份美永远定格。这种对永恒之美的追求,体现了苏轼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他明白,尽管人生有限,但艺术和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流传千古。
  • 历史记忆与现实情感的交织:“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西州”在古代诗词中常与离别、回忆相关联,这里苏轼用“西州”一词,或许勾起了他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也可能暗示着对未来未知的感慨。他在提醒自己记住此刻的美好,也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历史记忆与现实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苏轼在欣赏湖景的同时,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思考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中,使这首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苏轼的《南歌子·湖景》以其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他在杭州任职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生境遇、美食意象和月明千顷的描绘,苏轼传达出了一种豁达、淡泊、对永恒之美的追求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