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皆有卓越成就。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良好教育,才华横溢,年少成名。然而,其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又辗转多地。但苏轼生性豁达乐观,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将人生感悟融入作品。其词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壮阔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开创了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古诗原文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当时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任职途中,游览了庐山。庐山风景秀丽,奇峰怪石、清泉飞瀑、茂林修竹,令苏轼陶醉其中。他在游览过程中,被庐山的自然美景所触动,灵感迸发,创作了这首《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借描绘庐山的奇景,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四、诗词翻译
两座山峰如双龙相对而起,在烟雨之中,山峰仿佛披着白色的鳞甲,长着苍色的胡须。山峰的疏淡影子和微微香气,下面有幽居的人在白昼里做着长长的梦。
湖面吹来轻柔的风,傍晚时分,两只喜鹊飞来,叽叽喳喳地喧闹着。翠绿的枝叶轻轻摇动,娇艳的花朵轻盈飘动,不时地有凌霄花从百尺高的枝头飘落。
五、诗词赏析
上阕开篇“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以奇特的想象将两座山峰比作对起的双龙,“白甲苍髯”赋予山峰以人的形象和神韵,生动地描绘出山峰在烟雨笼罩下的雄伟壮观,仿佛两条巨龙在云雾中腾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笔锋一转,由山峰之景写到山下的幽人。山峰的疏淡影子和若有若无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而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做着长长的白昼之梦,更增添了几分闲适与宁静,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下阕“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湖面吹来轻柔的风,营造出惬意的氛围,傍晚时分两只喜鹊飞来喧闹,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翠绿的枝叶在风中轻轻摇动,娇艳的花朵轻盈飘动,凌霄花不时地从百尺高的枝头飘落,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与美妙。
六、诗词深度解读
- 奇峰拟人:赋予自然以生命神韵
词开篇“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苏轼将庐山的两座奇峰赋予了生命与神韵,以“双龙”作比,形象地展现出山峰的雄伟与灵动。“白甲苍髯”的描写,让山峰宛如两位身披战甲、须发皆白的勇士,在烟雨中昂首挺立。这种拟人手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象比喻,更是苏轼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与热爱。在他眼中,自然不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存在。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苏轼将山峰的壮美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同时,这也反映出苏轼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他能够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新颖的视角去描绘自然,赋予自然以全新的意义。 - 幽人梦境:寄托超脱尘世之愿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在这清幽的山水之间,有一位幽人在白昼中做着长长的梦。幽人的形象在这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代表着一种超脱尘世、远离喧嚣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内心渴望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寻得一片宁静的净土。幽人的梦境,正是苏轼内心这种渴望的体现。在梦境中,他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和忧愁,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这种对幽人梦境的描写,也反映出苏轼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更注重内心的充实与安宁。在庐山的自然美景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通过幽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 鹊噪添趣:动静结合营造灵动之境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湖面轻柔的风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而双鹊的飞来和喧闹,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这里运用得恰到好处,静态的湖风与动态的鹊噪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鹊噪在传统诗词中有时会被视为喧闹、不和谐的元素,但在这里,苏轼却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然美景之中,使鹊噪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趣味。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运用。通过鹊噪的喧闹,更加突出了湖风的轻柔和环境的宁静,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 - 花落之景:蕴含时光流转之思
“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翠绿的枝叶和娇艳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凌霄花不时地从百尺高的枝头飘落。花落的景象往往容易引发人们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感慨。苏轼在这里描绘花落之景,或许也蕴含着他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凌霄花从高枝飘落,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时光就像这飘落的花朵,一去不复返。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他在欣赏花落之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循环与生生不息。花落之后,还会有新的花朵绽放,生命在不断地延续。这种对花落之景的描写,既体现了苏轼对时光的珍惜,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整首词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苏轼通过对庐山自然美景的细致描绘,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追求融入其中。奇峰、幽人、鹊噪、花落等元素,既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也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反映。他以自然为载体,抒发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美好的赞美。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使《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文内涵的词作。它让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体会到自然与人文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美妙关系。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奇峰拟人、幽人梦境、鹊噪添趣、花落之景的描写,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苏轼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使这首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