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其文学成就极高,诗、词、文皆有卓越建树,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古诗原文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
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生颊。
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仕途不顺、辗转各地之时。当时他离开苏州,在阊门与友人、佳人分别。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漂泊不定,在苏州或许曾有过一段相对安稳或值得留恋的时光。而此次离别,旧交新贵多已音信断绝,更添孤独之感。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心中满是不舍与惆怅,于是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下,他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留别词。
四、诗词翻译
我容颜苍老,头发花白,归隐故乡的计划何时才能决定呢?老朋友和新权贵的音信都已断绝。只有那美丽的女子,还殷勤地为我送别。
在离别的亭子前,我即将离去,她的歌声哽咽。细雨潇潇,凉意袭上脸颊。我不用罗巾去擦拭泪珠,任由它们弹落在罗衫上,希望日后相见时还能说起这离别的情景。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上阕开篇“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直抒胸臆,道出自己年老体衰却归乡无期的无奈与苦闷。“旧交新贵音书绝”则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寂寞的氛围,旧友疏离,新贵无交,更显世态炎凉。而“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在孤寂中透出一丝温暖,佳人的殷勤送别成为他此刻情感的慰藉。
下阕描绘离别场景,“离亭欲去歌声咽”,歌声哽咽,将离别的哀伤推向高潮。“潇潇细雨凉生颊”,以景衬情,细雨带来的凉意不仅在肌肤上,更在心头。结尾“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情感,他任由泪水滑落,希望将这份离别之痛留存,日后与佳人相见时再诉衷肠,令人动容。
六、诗词深度解读
从情感层面看,这首词蕴含着苏轼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首先是身世之感,他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苍颜华发”不仅是年龄的写照,更是岁月沧桑、仕途不顺的象征。“故山归计何时决”反映出他对归隐故乡的渴望,却又因现实的无奈而无法实现,这种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贯穿全词。
其次是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旧交新贵音书绝”,曾经的旧交或许因他仕途失意而疏远,新贵们则对他不屑一顾,这种人情冷暖的体验,让苏轼内心充满苦涩。而佳人的“殷勤别”成为他在冰冷现实中的一抹亮色,体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真情。这种对比,更凸显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真情的珍视。
在艺术手法上,此词巧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以景衬情是其一显著特点。下阕中“潇潇细雨凉生颊”,细雨本是无情之物,但在离别之际,却成了情感的载体。细雨的凉意与主人公内心的凄凉相互映衬,使离别的哀伤更加浓烈。同时,歌声的“咽”与细雨的“潇潇”,听觉与触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主人公的离别之痛。
此外,词中的细节描写也十分精彩。“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不愿用罗巾擦拭泪水,而是任由泪水弹落在罗衫上,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他希望将这份离别之泪保存下来,作为日后与佳人相见的见证,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这首词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苏轼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情感的珍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在这首词中,他对归隐的向往、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真情的追求,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精神追求。同时,词中所描绘的离别场景和情感表达,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即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来传达人生的感悟和体验。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是苏轼词中的佳作,它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苏轼在离别之际的复杂心境,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