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读书笔记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诗、词、文、书、画皆有极高造诣。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豪放与婉约兼具,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古诗原文

其一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其二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
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三、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当时他虽身处逆境,但并未消沉,仍能以豁达的心态欣赏自然之美、生活之趣。真觉寺的瑞香花盛开,苏轼与友人一同前往观赏。在赏花过程中,他被瑞香花的美丽与芬芳所打动,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两首《西江月》,借花抒怀,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诗词翻译

其一
年轻人被花的艳丽弄得眼花缭乱,而我却先从嗅觉上感受到了瑞香花的香气。头巾被瑞香花吹来的风轻轻掀起,仿佛惊醒了谪居人间的仙人的春梦。
后土祠中那如玉般的花蕊,蓬莱殿后那艳丽的鞓红花。这瑞香花清幽绝俗又娇艳浓郁,端起酒杯,谁能不被它打动呢。

其二
曲折的小院中朱红的栏杆环绕,城里传来三通画鼓之声。再看那微微的月光在风中流转。赏花归来,花香仿佛融入了梦乡。
翠绿的衣袖间酒杯频繁举起,黑色的头巾上斜插着半朵红花。烛花零落,酒意正浓,美妙的言辞一时飞扬。

五、诗词赏析

这两首词围绕赏瑞香花展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其一开篇通过“公子眼花”与“老夫鼻观”的对比,突出苏轼独特的感受,从嗅觉先被瑞香花吸引,增添了赏花的趣味。“惊起谪仙春梦”一句,想象奇特,赋予花以灵动之感。下阕以“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衬托瑞香花的独特,强调其“清绝更纤秾”的特点,结尾以设问引发读者共鸣。

其二描绘了赏花的环境与氛围,“小院朱阑”“重城画鼓”勾勒出雅致的场景,“微月转光风”营造出清幽的意境。下阕写赏花人的情态,“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生动展现了众人的欢快。结尾“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将赏花的欢乐推向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花之象征与自我投射
    瑞香花在词中不仅是一种自然花卉,更是苏轼自我精神的象征。其“清绝更纤秾”的特点,恰似苏轼在困境中坚守的高洁品格与丰富内心世界。“清绝”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纤秾”则暗示他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求。被贬谪的苏轼,就如同这瑞香花,虽身处逆境,却依然绽放独特的光彩,以花自喻,抒发了他在困境中自我认同与坚守的精神。
  2. 时空交织的意境营造
    两首词在时空营造上独具匠心。其一从感官体验入手,将瞬间嗅觉感受与想象中的“谪仙春梦”相融合,打破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拓展了词的意境。下阕将后土祠、蓬莱殿等不同地点的花卉与眼前瑞香花并置,形成时空的跳跃与对比,强化了瑞香花的独特魅力。

其二则以时间为线索,从赏花时的“小院朱阑”“重城画鼓”,到“微月转光风”的时光流转,再到归去后的“香云入梦”,展现了赏花过程的完整时空轨迹。这种时空交织的意境营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苏轼赏花时的愉悦与沉醉。

  1. 群体欢聚与个体情感的交融
    两首词都描绘了群体赏花的场景,但其中又蕴含着苏轼独特的个体情感。其一虽未直接描写众人,但从“把酒何人心动”可感受到群体赏花时的共鸣。苏轼作为其中一员,以花为媒介,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共同喜爱。

其二则更生动地展现了群体欢聚的热闹氛围,“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描绘了众人饮酒作乐的欢快场景。然而,在这热闹背后,苏轼的个体情感并未被淹没。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赏花归去后的“香云入梦”,暗示着他在群体欢聚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感悟,实现了群体欢聚与个体情感的有机交融。

  1. 文化意象的运用与拓展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谪仙”指代李白,苏轼借此表达对李白洒脱情怀的向往,同时也暗示自己如同谪仙般身处尘世却心怀高远。“后土祠”“蓬莱殿”等意象则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将现实中的瑞香花与神话传说中的花卉相联系,拓展了词的意境,使瑞香花具有了超越自然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

苏轼的《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他在困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两首词不仅是赏花之作,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欣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