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琵琶》读书笔记

《虞美人·琵琶》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文学史上的全才,诗、词、文、书、画皆有卓越成就。其词风豪放旷达,突破传统婉约词风局限,开豪放一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心境,将人生感悟融入作品。他的词既有对自然、人生的热爱赞美,也有对身世飘零的感慨,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自然流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虞美人·琵琶》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

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

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三、写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无确切记载,但从内容推测,当为苏轼听闻琵琶演奏后有所感触而作。北宋时期,音乐文化繁荣,琵琶作为重要乐器,深受人们喜爱。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多地,接触不同音乐风格与演奏者。或许在某次琵琶演奏中,他联想到琵琶艺术的发展变迁,以及历史中那些杰出的音乐家与经典作品,有感而发写下此词,借琵琶表达对音乐传承、艺术真谛的思考,以及对往昔盛世的追怀。

四、诗词翻译

昔日定场演奏的贺老如今在哪里?多少新曲调不断更迭改变。哀怨的曲调使旧有的曲调渐渐消散,那些只懂欣赏繁杂弹奏技巧的庸俗耳朵,根本无需弹奏高雅的曲调。

琵琶弦断,试问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其中深意?就像七岁的蔡文姬,虽年少却精通音律。倘若让她弹奏出如雷霆般震撼的声音,想必会有开元盛世的遗老们,听后老泪纵横。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词别具一格,以琵琶为切入点,探讨音乐艺术的传承与真谛。上阕中,“定场贺老今何在”,以贺老这位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起笔,引发对往昔音乐大师的怀念。“几度新声改”则指出音乐风格不断变迁,新声取代旧声。“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批判了当时听众只追求弹奏技巧的繁复,而忽视了音乐内在的情感与韵味,对音乐艺术的浅薄认知表示不满。

下阕笔锋一转,“断弦试问谁能晓”,以断弦之问,强调真正能理解音乐真谛的人少之又少。“七岁文姬小”,以蔡文姬年少聪慧、精通音律为例,说明真正懂音乐不在于年龄与技巧,而在于对音乐情感的领悟。“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设想蔡文姬弹奏出激昂之音,能让开元盛世的遗老们感动落泪,表达了对往昔盛世的追怀,以及对音乐能唤起人们深层情感的期望。整首词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音乐批评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变迁
    词开篇提及“定场贺老今何在”,贺老是唐代琵琶演奏名家,曾以精湛技艺震撼听众。然而,时光流转,贺老已逝,他的音乐风格与技艺或许已渐渐被遗忘。这反映出音乐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新声不断涌现,旧声逐渐式微。苏轼对此现象并非一味批判新声,而是感慨音乐传承中,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与情感的老曲调、老技艺在变迁中面临失传危机。这种变迁不仅是音乐形式的改变,更是文化记忆的流失,引发读者对音乐艺术传承的重视。
  2. 对音乐审美庸俗化的批判
    “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一句,直指当时音乐审美的问题。“怨声”与“旧声”相对,暗示新声可能更注重技巧与形式,而忽略了音乐应有的情感表达,导致旧声因缺乏情感共鸣而逐渐被边缘化。“俗耳”形象地描绘出那些只追求表面华丽弹奏技巧的听众,他们不懂得欣赏音乐内在的情感与韵味,只满足于视觉上的热闹与听觉上的刺激。苏轼对此现象深感忧虑,他强调音乐不应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应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呼吁听众提升音乐审美水平,回归音乐本质。
  3. 对音乐真谛的追求
    下阕中,“断弦试问谁能晓”以断弦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真正懂音乐者的探寻。断弦象征着音乐演奏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与不完美,而真正懂音乐的人能从这不完美中领悟到演奏者的情感与意图。“七岁文姬小”以蔡文姬为例,蔡文姬自幼聪慧,精通音律,她对音乐的理解不在于年龄与技巧的娴熟,而在于对音乐情感的敏锐感知。苏轼借此说明,音乐真谛不在于外在形式的完美,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他期望音乐能回归到以情感为核心的本质,让演奏者与听众在音乐中实现心灵的沟通。
  4. 对往昔盛世的追怀
    “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文化繁荣,音乐艺术也达到了极高水平。苏轼设想蔡文姬弹奏出激昂如雷霆的声音,能让开元遗老们感动落泪,这不仅是对蔡文姬音乐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往昔盛世的追怀。在苏轼所处的北宋,社会虽也繁荣,但政治局势复杂,党争不断。他或许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昔日盛世的辉煌与和谐,通过想象开元遗老听乐落泪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文化昌盛的渴望,以及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思。
  5.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豁达情怀
    从这首词中,我们还能看到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豁达情怀。尽管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在面对音乐艺术的变迁与审美问题时,他并未陷入消极悲观,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思考、去批判。他将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对音乐艺术的思考相结合,在音乐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寄托。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探索,正是苏轼豁达情怀的体现。他以音乐为媒介,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追求,不被世俗所左右。

苏轼的《虞美人·琵琶》是一首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词作。它以琵琶为载体,探讨了音乐艺术的传承、审美、真谛等问题,同时融入了苏轼对往昔盛世的追怀与个人的人生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