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诗、文、词、书、画皆成就斐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古诗原文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端午,时苏轼任杭州通判。端午佳节,他没有像常人那样在家中过节,而是选择遍游杭州诸寺。彼时,王安石变法正酣,新旧党争激烈,苏轼虽身处地方,却也感受到政治风云的变幻。他借游览寺庙之机,暂避尘世喧嚣,在山水与禅意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这首诗便是他此次游览心境的真实写照。
四、诗词翻译
我乘着轿子随心所欲地前行,遇到美景便流连忘返。焚香之后悠然漫步,斟上清茶开启静谧的筵席。微雨时而停歇又时而飘落,小窗幽静更显清幽。四周山峦遮挡了阳光,草木却依然苍翠茂盛。忽然登上最高的佛塔,极目远眺,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卞峰倒映在城郭中,震泽湖上云雾缭绕。这深沉的景象令人欣喜,开阔的视野也让人心旷神怡。幽静的探寻还未结束,村落中已升起晚烟。归来后回忆所经历的一切,心中思绪万千难以入眠。道人也还未睡,与我一同在孤灯下参禅。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端午游寺为线索,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巧妙融合。开篇“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展现出苏轼随性自在的心境,乘轿信步,随遇而安。中间部分描绘寺庙周边景色,从“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的细腻描写,到“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的壮阔视野,层次分明。结尾“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以不眠之夜与道人夜禅作结,余韵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禅意的追寻,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六、诗词深度解读
- 自然与禅意的交融
诗中“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描绘出一幅清幽的自然画卷。山峦环绕,阳光被遮挡,草木在幽静中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写,更蕴含着禅意。在禅宗看来,自然万物皆有佛性,草木的自在生长正是这种佛性的体现。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心境。这种自然与禅意的交融,使诗歌具有一种空灵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 - 登高望远的哲学思考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一句,苏轼登上最高塔,极目远眺,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观赏,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在禅宗中,登高望远常被视为一种超越自我、洞察世界的方式。苏轼通过登高,突破了现实的局限,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认知。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应尝试跳出局限,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 - 不眠之夜的禅意体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归来后的不眠之夜,苏轼与道人一同在孤灯下参禅。这种不眠并非因忧愁或烦恼,而是源于对所历之景、所感之情的深刻体悟。在禅宗中,不眠之夜常被视为一种修行,是心灵与自我、与自然、与宇宙对话的时刻。苏轼通过与道人夜禅,进一步深化了对禅意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 苏轼的人生哲学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他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政治上,他虽身处新旧党争的漩涡,却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在生活中,他善于从自然与禅意中汲取力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正是他在诗中所体现的禅意的精髓。他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学会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寻找宁静,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的挑战。
苏轼的《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不仅是一首描绘端午游寺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禅意与人生哲理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苏轼对禅意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