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读书笔记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成名,却因政治立场多次遭贬谪,仕途坎坷。苏轼的文学成就横跨诗、词、文、书、画,尤以豪放词风与豁达人生观著称。其作品常以自然为镜,抒发人生哲思,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作于他被贬密州期间,以雪景为引,寄寓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与超然物外的襟怀,展现了苏轼诗中特有的理趣与诗情交融之美。

二、古诗原文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三、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此时,王安石变法引发的党争激烈,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排挤。密州地处偏远,民生困苦,加之连年旱蝗灾害,苏轼在政务之余常以诗酒自遣。《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即作于次年冬,时值密州大雪,诗人登临北台,见雪景壮丽而民生艰难,遂借景抒情,既描绘雪后清寒之境,又暗含对时局的隐忧与自我排遣的旷达。

四、诗词翻译

其一
黄昏时细雨绵绵,入夜无风却渐转严寒。
只觉被褥如泼水般湿冷,不知庭院已积雪如盐。
五更天色透入书窗,半夜寒声掠过画檐。
试扫北台遥望马耳山,双峰未被雪埋,依旧挺立。

其二
城头初阳惊起寒鸦,田间泥泞已淹没车轮。
寒气凝冻如玉楼生粟,雪光刺目似银海生花。
蝗虫深埋雪下千尺,来年麦苗连云,几家丰收?
老病缠身,诗力衰退,空吟冰柱诗,追忆刘叉。

五、诗词赏析

其一以“雪势渐强”为脉络,通过“衾裯如泼水”的触觉、“庭院已堆盐”的视觉,将雪夜寒意层层递进。尾联“未随埋没有双尖”以马耳山双峰自喻,暗含诗人虽处逆境而志节不坠的傲骨。其二则以雪后初晴的市井景象切入,从“冻合玉楼”的细腻体感,到“光摇银海”的宏阔视野,最终落脚于“遗蝗入地”的民生关切。末句“空吟冰柱忆刘叉”,借唐代诗人刘叉的奇崛诗风,自嘲老病无为,实则以诙谐笔调消解壮志未酬之憾,体现了苏轼“以理化情”的豁达。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雪景书写的双重维度: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苏轼笔下的雪,既是物理现象的精确摹写,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其一中“但觉衾裯如泼水”以触觉写雪,突破传统视觉描摹的局限,将寒意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水”,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体悟。而“未随埋没有双尖”则赋予马耳山人格化象征——双峰如剑,刺破雪幕,恰似诗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其二中“冻合玉楼寒起粟”以人体为喻体,将雪的寒冽转化为肌肤的战栗,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在苏轼诗中屡见不鲜,如《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均体现了其“以身为度”的认知方式。
  2. 时空结构的艺术张力
    两首诗均以时间轴展开:其一从“黄昏雨纤纤”至“五更晓色”,通过昼夜交替暗示雪势的积累与爆发;其二则以“城头初日”至“宿麦连云”,形成从当下到未来的时间纵深。空间上,其一聚焦北台,以“马耳山”为视觉终点,构建“庭院—北台—远山”的立体图景;其二则由城头延伸至陌上,再至虚写的“宿麦连云”,形成“微观—中观—宏观”的层次。这种时空结构的编织,使雪景成为承载诗人哲思的容器。
  3. 民生关怀的隐晦表达
    苏轼的贬谪经历使其诗作常含“在野”视角。其二中“遗蝗入地应千尺”看似写雪埋蝗灾,实则暗含对变法弊政的批判——新法推行中急功近利的垦荒政策导致生态失衡,蝗灾频发。而“宿麦连云有几家”则以问句收尾,将丰收的希望与现实的残酷并置,隐晦表达对民生艰难的同情。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但苏轼以更含蓄的方式注入士大夫的济世情怀。
  4. 自我解嘲与精神超越
    末句“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表面是自谦,实则暗藏机锋。刘叉以《冰柱》诗闻名,诗风奇崛险怪,苏轼此处借刘叉自比,既是对自身诗风变化的戏谑,亦是对“老病”的消解。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态度化解苦难,这种“以诗为药”的精神疗愈,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雪的严寒与诗的温热形成张力,最终在“空吟”中达成心灵的平衡。
  5. 禅宗思想的诗性渗透
    苏轼与佛道渊源深厚,诗中多见禅意。其一“夜静无风势转严”暗合禅宗“静中观物”的修行法门,在寂静中体悟自然变化;其二“光摇银海眼生花”则化用《楞严经》“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佛理,将雪光刺目升华为对“空”的体悟。这种禅宗思维使苏轼的雪景书写超越了单纯的咏物,而具有“色即是空”的哲学深度。

结语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苏轼贬谪生涯中的精神镜像。他以雪为媒,将自然之景、民生之思、自我之境熔铸一炉,在严寒中孕育温暖,在困顿中彰显旷达。这种“以诗载道”的创作理念,不仅使其作品成为北宋文坛的瑰宝,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范本。雪终将消融,而诗心永驻,这正是苏轼留给中国文学最珍贵的遗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